最近搬家,在一个文件袋中发现了一份手写的文稿,那是我50多年前在西藏军区《高原战士报》发表的作文稿《红领巾献给查果拉》。顿时,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那些沉睡的记忆纷至沓来,从那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影像中,仿佛看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自己。我与《西藏日报》、西藏军区《高原战士报》的缘分,正起源于这篇作文。
20世纪60年代,我在西藏军区八一校上学。那是1966年的一节语文课,班主任周老师为大家朗读了杨星火的报告文学查果拉“红色高原边防队”的感人故事,听得全班同学热血沸腾。之后,老师要求大家以查果拉边防队的感人事迹写一篇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学校可以推荐给报社或寄给查果拉边防队的叔叔们。”老师又补充说。
短暂的静默思考之后,我怀着崇拜与激动开始抒发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或许是受故事的感染,或许是受老师的激励,全班静悄悄的,只听见笔尖在作文本上跳动的声音……我一气呵成这篇《红领巾献给查果拉》。
3天后的一个早晨,学校广播突然响起:“请左其云同学到教导处接电话。”
在电话里,我听见一个阿姨的声音说:“我是《高原战士报》的编辑,我叫杨星火。左其云同学,你写的稿子被采用了,希望你常给我们来稿,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军区报社找我。”得知是老师把作文推荐给报社时,我心里激动不已。
接电话的第二天,我的作文《红领巾献给查果拉》在《高原战士报》发表了。而后,当时的成都军区《战旗报》及《西藏日报》也相继转发了这篇作文。
说实话,第一次看见自己稚嫩的文字变成铅字登上了报纸,我内心的激动和高兴真是无法形容。
记得那年的初冬,我们正上着美术课,学校的安校长、曹政委陪着几名军人敲门而进,曹政委说,解放军报社、战旗报社和军区高原战士报社的叔叔阿姨们来看望同学们了。就在这天,我第一次见到杨星火阿姨。杨阿姨拉着我的手说了许多鼓励我的话。望着阿姨和叔叔们远去的身影,我耳旁始终响着杨阿姨叮嘱的那句话:好好学习,做一个精神执着、思想丰盈和心灵从容的好学生……
就是这篇作文,开启了我与《解放军报》《战旗报》及《西藏日报》的缘分,我时常以通讯员的身份为3家报社写稿。记得1978年为宣传一位藏族战士的先进事迹,我受命为其采写一篇报告文学,稿件完成后我第一次走进西藏日报社的大门。接待我的是副刊文艺部的蔡老师,一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资深老编辑。蔡老师对我们业余作者非常和蔼,凡是到过编辑部的作者都对他爽朗的谈笑声以及他的热情难以忘怀。其他的编辑老师也经常和我们通讯员打交道,他们对每篇稿子所倾注的热情,可用“忘我”来形容。可以说,当年活跃在西藏文坛的许多作者和诗人,都得到过他们的帮助。
我分外怀念那一段纯真的岁月,那份美好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