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山南市扎囊县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发展 为美好生活赋能

2023-11-09 西藏日报


图为扎囊县虱雕。 记者 狄碎虎 摄

  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扎囊县,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次仁金果”藏帽、氆氇编织技艺、虱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炉火纯青的技艺世代相传,不断改进,迄今依然是当地群众重要的谋生手段,也使扎囊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余韵流长,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制作“次仁金果”藏帽—

  嘎玛桑布月收入超两万元

  相传,古代有一位圣人在布达拉宫的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了金色彩云环绕着雪山的美景,从而受到启发,连夜制作出一顶帽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藏帽——“次仁金果”。在山南,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顶“次仁金果”藏帽。每逢过节,戴上“次仁金果”藏帽,是一件喜庆又吉祥的事情。

  扎囊县羊嘎居委会藏式帽子次仁金果合作社于2013年8月成立,主要制作藏靴、藏装和藏式帽子。“目前,合作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45个就业岗位,每人每月能拿到6000元至15000元工资。”该合作社负责人、山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旦增赤烈说。

  他还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根据工艺水平的不同,每顶帽子售价大概在300元到1400元。按照每月生产2500顶帽子来算,每月人均增收3000元到12000元左右。

  2013年,嘎玛桑布从扎囊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毕业,被推荐到合作社工作。在旦增赤烈的悉心教导下,嘎玛桑布进步很快,仅用半年时间就掌握了“次仁金果”藏帽的制作方法。“最难的是给帽子定型。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能日复一日地不断练习。”为了做出一顶漂亮的“次仁金果”藏帽,哪怕手上磨出了水泡,嘎玛桑布仍然不断练习……

  嘎玛桑布回忆说,做学徒的时候,合作社提供食宿。独立接单的第一个月,他拿到了6000元工资。现在,他的月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今年6月,他全款购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下转第三版)(紧接第一版) 关于未来,嘎玛桑布充满了信心:“想在家门口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帽子店。”

  氆氇编织—

  曲珍大姐在家门口有活儿干

  扎囊县施贡村素有“氆氇第一村”的美誉。2014年,扎囊县施贡村农民传统氆氇专业合作社成立。2019年5月,氆氇编织技艺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桑罗布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收购羊毛、清洗羊毛,用一把特制刷子刷洗、捻线,在氆氇纺织机上编织。接下来再用茜草、大黄、荞麦、核桃皮等当染料,给氆氇上色。最终收获一卷卷颜色各异的成品氆氇。“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连最基础的给原毛分级,都得练好几年呢!”古桑罗布笑着说,手工编织氆氇,急不来。一位编织熟手织一卷18米长的氆氇,大概需要10天。编织一卷上等氆氇,可以赚1300元;编织一卷中等氆氇,可以赚1200元。

  曾经的施贡村,家家户户都有氆氇编织机,男女老少都喜欢编织氆氇。后来,机器编织氆氇的出现,导致村里的订单逐渐减少。古桑罗布迎难而上,成立了施贡村农民传统氆氇专业合作社。

  “我想把会编织氆氇的人聚起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合作社最开始只有几个人,现在有26人,逐渐形成一支氆氇“娘子军”,古桑罗布成了她们的“领头人”。

  “笃笃笃……”在编织车间里,五六名阿佳正在编织氆氇,梭子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今年50多岁的曲珍从事氆氇编织已经20多年,是合作社里的“老人”。“合作社提供原材料,又给我们订单。在家门口就有工作,还不耽误农活,这种好事哪里找!”曲珍说。

  为了让传统氆氇焕发活力,更适应消费市场,该合作社不断推出新产品。融合氆氇元素的鸭舌帽,是在帽顶的接缝处,以花氆氇作为装饰,帽子上绣着传统祥云图案,让整个帽子看上去复古又大气,刚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合作社的规模还是太小,我们还要再接再厉,让更多人了解扎囊的氆氇。”抚摸着氆氇编织机,古桑罗布的眼里充满了期盼。

  虱雕技艺—

  让旦真和妈妈过上了好日子

  西藏民间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扎囊县的藏式木雕有个奇特的名字:虱雕。相传在300多年前,木雕艺人能将一粒青稞雕成一只虱子以假乱真,故名“虱雕”。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手工艺,从选料、构图、绘画,到抛光、着色,一笔一画,一雕一刻,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失误。

  一副茶色近视镜,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白玛占堆和木雕打了半辈子交道。1981年,12岁的白玛占堆跟随哥哥学习木雕技艺,成为扎囊木雕第六代传人,同时也是国家级非遗藏族扎囊木雕的传承人。

  在山南市扎囊县虱雕工艺农民合作社成品展厅里,记者看到精雕细琢的凹陷式桌面、一体化可折叠的户外用木桌、具有浓郁西藏特色的梳妆台等虱雕产品。这些都是白玛占堆近几年的创新产品。虱雕在用色、染色方面不拘泥于成规,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自行定制。正是因为这些创新和改变,虱雕在市场上深受欢迎。

  “技艺再精湛,产品也要融入现代生活才会有市场。”白玛占堆表示,只有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虱雕的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目前,成套的虱雕家具可以卖到几十万元甚至更高,每年虱雕产品销售额能达到800万元左右。”他说,虱雕产品除了作为日常生活家具使用外,还有一些被高端酒店用于装饰。

  车间里,旦真正在打量手中的木构件,不知该从何处着手。白玛占堆来到身旁,师徒俩轻声交谈几句,旦真一下子有了方向。今年26岁的旦真,通过进入合作社学习木雕技艺,逐渐爱上了虱雕,不知不觉间,使这门古老技艺完成了传承。

  从前,旦真和母亲靠家中的4亩地维持生活。现在,他的月收入有一万多元。“小时候,妈妈辛苦养我。现在我有手艺了,可以让妈妈过上好日子。”靠手艺,旦真和母亲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扎囊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负责人巴桑次仁介绍,近年来,该中心和扎囊县虱雕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企业+学校+基地”的发展路子,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行列中。

  民族手工艺是无价瑰宝。扎囊县文化(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潘娟说,希望通过继承和发展氆氇、“次仁金果”、虱雕、藏香等民族手工艺,推动优秀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民族手工业绽放新光彩,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 赵越 胡荣国 张琪 史金茹 狄碎虎 旦增平措)

  走进扎囊感受非遗魅力

  记者手记

  记者 赵越

  高原初秋,我们来到了山南市扎囊县,遇见了这里的“非遗时光”。“次仁金果”藏帽、扎囊氆氇、扎囊木雕……我们感受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遗产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近年来,扎囊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加之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不仅推动了西藏非遗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走向更广阔市场,同时也促使传承人安心提升技艺,在交流中创新和发展,使非遗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