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拉萨市城关区八一街道八一社区鲁定路出租大院(鲁定中路15号三江源)里总是热闹非凡。61岁的青海撒拉族汉子马尕西木刚帮邻居扛完米面,转身又拿起工具检查消防设施。此时,藏、汉、回等各族租户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今年是马尕西木在拉萨当保安的第26年,也是他与妻子达娃央金相守的第27年。
马尕西木的故事,是八一社区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八一社区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基层治理”为抓手,将一个个像马尕西木这样的“小家”故事,编织成“多民族携手共建、多文化交融共荣”的社区“大家”图景,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烂绽放。
“小家”连“大家” 跨越民族的爱,筑牢团结根基
“不管是什么民族,住在这里就是一家人。”马尕西木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是他26年社区生活的真实写照。
时间回到1980年,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包产到户的春风,让15岁的马尕西木揣着闯荡的梦想离开家乡。从打零工到学厨艺,在漂泊的18年里,他的脚步从青海延伸至西藏。1998年,经老乡介绍,他在日喀则一家餐馆当厨师。在那里,他遇见了藏族姑娘达娃央金——这个眼含笑意、干活利落的服务员,成了他漂泊路上的“定心石”。
“相处两个月我就认定了,她就是我要找的人。”马尕西木笑着说。没有复杂仪式,撒拉族的热情与藏族的淳朴在餐馆里交融,两人简单举办了婚礼。婚后,他们跟着老板来到拉萨,马尕西木成了鲁定路出租大院的保安,从此扎根在这里。藏族租户的孩子没人接,他帮忙照看;汉族邻居初来乍到,他带着熟悉环境;回族商户有急事,他主动替班值守……大家也会亲切地称呼马尕西木为“老马”。
如今,马尕西木已是外公,3个孩子已成家立业,1个孩子正在读大学。这个由撒拉族与藏族组成的家庭,成为了大院里的“民族团结活样本”。“这里有我的家,就算不干保安了,我也哪儿都不去。”马尕西木坚定地说。夕阳下,他和达娃央金并肩坐在长椅上,看着各族邻里说说笑笑,酥油茶与饭菜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弥漫着“家”的温暖。
在八一社区,像马尕西木这样的多民族家庭还有很多。社区深挖辖区70余载民族团结历史,收录了汉、藏、回、蒙、撒拉等94户家庭的家史故事。其中,第二代居民中有一个由汉藏回三个民族组成的十八口之家,更是因互敬互爱而成为模范典型。一个个“小家”的温情故事,汇聚成社区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
阵地+活动 搭建“连心桥”,促进文化交融
“以前邻里之间互不认识,现在一起跳锅庄、学扎念琴,像一家人一样亲!”提及社区变化,居民卓嘎笑着说。这背后,是八一社区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的多元平台。
为破解“流动人口多、民族群众多、相互不认识”的难题,社区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民族团结示范点+熟人社区”一体化的八一社区家史馆。馆内陈列着120余件民族特色老物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讲述着3个时代、44个家庭的故事,成为了各民族群众“忆往昔、话团结”的温馨港湾。同时,社区构建“社区—网格—群众”三位一体网络体系,通过“三个认识”(社区人员认识群众、群众认识社区人员、群众之间互相认识),推动“陌生人社区”变身“熟人社区”。
活动是文化交融的载体。社区成立“石榴连心社”、民族同心议事会等4支队伍,结合22个民族聚居的特点,把活动办在居民“家门口”。与拉萨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合作,打造首个流动少年宫社区点位,每周开设民族舞蹈、美术课程,让孩子们共跳一支舞、共绘一幅画;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老年大学社区课堂,扎念琴、朗玛堆谐课程吸引了各族老人参与;联合西藏藏式克朗球协会,定期举办文体活动,汉、藏、回、维吾尔族等民族居民同场竞技,笑声不断。
春节、藏历新年、端午等传统节日里,社区的民族团结文艺汇演、民族传统体育比赛更是热闹非凡。2023年以来,社区已组织活动50余次,1260名儿童、2800名群众从中受益,文化交融的“连心桥”越搭越宽。
党建引方向 治理惠民生,共绘幸福图景
“社区食堂打5折吃饭,孩子能免费上舞蹈课,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说起社区的民生服务,60多岁的老人次仁竖起了大拇指。八一社区将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紧密结合,以党建为引领,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基层治理中,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设“双语课堂”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引导党员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同时,打造“家史议事厅”,用“面子”“情分”化解车辆管理、邻里矛盾等问题380余件;成立由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退休老党员等组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已成功调解纠纷40余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在民生保障方面,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义务诊疗、康养服务,社区食堂就餐享5折优惠;为学龄前儿童开办书法、舞蹈等免费课程,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此外,社区还开设国学课堂,传播“大国学”概念,5期课程吸引了300人次参与,让各族居民在学习中增进“五个认同”。
从马尕西木守护的出租大院,到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社区“石榴园”,八一社区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温暖的故事,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是文化里的交融共生,是生活中的幸福共享——这便是基层治理中民族团结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