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琼结县“文明实践银行”:以积分“攒”出文明新风 用行动“兑”来幸福生活

2025-07-22 西藏日报

  在琼结县昌嘎村,乡村振兴专干格桑多吉熟练地打开手机里的“文明实践银行”小程序,向记者展示村民的“文明账本”:“你看,学习政策能攒分,帮邻居解决困难能攒分,1分相当于1毛钱,到村里的超市就能兑换东西,大伙参与文明实践的劲头别提有多足了。”他指着一旁的积分“存折”,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着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点点滴滴。

  沿着整洁的村道,记者跟随琼结县网评中心主任田雨路来到白日社区的积分兑换超市。只见货架上米面粮油整齐码放,洗护用品、学习文具、小型家电等日常生活物资分类清晰,琳琅满目。几位村民正拿着手机,对照屏幕上的积分数额,仔细挑选心仪的商品。

  “嘀!”收银台前,村民边珍举起手机轻轻一扫,积分便成功抵扣了商品费用。她笑着举起刚兑换的洗洁精和卫生纸:“这些积分都是平时攒下来的,现在派上了用场,兑换日用品很划算。”田雨路介绍,每到月底,这里常常排起兑换长队,最高一天的兑换金额超过千元,小小的积分,让村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落了地。

  琼结县创新推出的“文明实践银行”,是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具体行动,构建起“学习传播—实践养成—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这一实践立足县域实际,让无形的精神引领有了有形的载体,也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文明带来的实惠。

  “以前总觉得学政策、搞活动是‘添麻烦’,现在不一样了。”正在挑选商品的边珍打开了话匣子,“晚上在‘掌上课堂’学几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周末参加村里的环境卫生整治,甚至帮邻居调解一次矛盾,都能攒下积分。重要的是,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帮忙的多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子越来越有活力了。”

  翻开“文明实践银行”的积分手册,11大领域的核心任务被细化为111项具体标准,形成一张覆盖全领域、全周期的“文明实践积分图谱”。从参加升国旗唱国歌仪式、讲述家风故事,到参与垃圾分类、义务巡逻,再到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困难群众,村民的每一次文明实践都有“迹”可循、有“分”可积。为了让积分体系高效运转,全县在各村(社区)配备145名管理员,还在5家超市和20个村设立兑换点,让村民随时能攒分、方便兑分。

  数据有说服力:2022年至2024年,琼结县累计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超3200场次,参与村民突破4万人次。曾经的“政府干、群众看”变成如今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陈规陋习破除率提升90%,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大为提高,小积分真正撬动了大治理。

  在昌嘎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另一番景象:乡村振兴专干格桑多吉架起手机支架,正对着镜头介绍村里的藏鸡蛋和手工藏毯。“现在不仅做好事能攒分,帮村里带货、推广特色产业也能加分。”他一边调试镜头一边说,“上个月靠直播卖了200多斤藏鸡蛋,既帮乡亲赚了钱,自己也攒了不少积分,这是双赢的好事。”

  从格桑多吉线上线下忙碌的身影到边珍兑换商品时满足的笑容,从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兑换物资到直播间里热销的家乡特产,琼结大地上,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新风尚正在形成。

  如今的琼结,积分不仅能兑换柴米油盐,更“兑”出了乡风文明的新貌、民族团结的同心、产业发展的活力。“文明实践银行”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的每个角落,也为建设现代化新山南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