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刘洋:以西藏大地为纸,向太阳交出最美的画卷

2024-12-18 中国西藏网


图为书法作品《家在高原》,也是此次展览的主题。孙向军 题

  【编者按】:近期,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书画家刘洋“家在高原”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回顾”“生态”“新景观”“新西藏”四部分,以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对大美西藏进行全景式展示。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图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书画家刘洋

  记者: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作为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西藏的山水人文有哪些方面触动您,促使您将西藏变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扎根创作?

  刘洋:2016年,我有幸成为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我把对西藏的全部感知当作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树立起创作更多西藏相关作品的理想。宏伟的创作计划,让一年的援藏时间显得远远不够。于是,我选择一年又续一年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直至第三年,我毅然申请调藏工作,决心扎根于此进行创作。从此,西藏正式成为我心中无可替代的第二故乡,我将自己和这片土地上的万物融合在一起,用画笔描绘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与敬意。 


图为刘洋在西藏山野间创作

  记者:本次展览名为“家在高原”,每一个家庭的底色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常年扎根西藏人民生活之中对您开展艺术创作有何启发?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对您有哪些触动? 

  刘洋:“家在高原”主题画展是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眷恋的表达,见证着我常年扎根西藏生活创作的过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同一幅和谐共生的长卷,希望观众能通过画作感受到我与高原之间浓厚的情感链接。西藏历史文化记忆的景观符号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注脚,这使我明确艺术创作应聚焦民族大团结与文化融合。所以这次展览中,我借系列作品搭建起沟通观众心灵的桥梁,通过绘画让沉寂千年的文化主体“说话”,展现国之大家中西藏的独特风情与文化魅力,对于增进各民族间的深度理解与情感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记者:路在脚下,笔随路走。您的作品中不乏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西藏现代化交通元素,创作足迹也遍布西藏七市地。如何理解以道路为代表的西藏交通变迁带给西藏人民的变化? 

  刘洋:“家在高原”展览作品里,可以清晰看到西藏交通变迁的深刻印记,如作品《珠峰一百零八弯》体现了西藏现代化交通场景别样的视觉震撼。西藏交通的巨大变革,以道路的延展为显著标志,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如脉络般纵横交错,极大促进了物资与人员的双向流通,西藏人民物质生活由此改善,教育医疗资源得以畅通入藏,民众发展机遇大增。现代化交通建设拓宽了西藏民众的视野,加深了对外界的认知程度,提升了与外界交往的频率,赋予了西藏人民走向现代化的自信。这些变化都成为了我绘画的重要素材,并致力于在作品中展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西藏。 


图为刘洋绘画作品《珠峰一百零八弯》


图为刘洋绘画作品《冰湖转场》


图为刘洋绘画作品《家在高原》


图为刘洋绘画作品《电力天路》


图为刘洋绘画作品《新长城》

  记者:西藏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与现代元素在雪域高原大地上汇聚交织。以更好展现新时代西藏发展的美好前景,您在作品中如何处理、融合和展现西藏现代化建设与自然人文的关系? 

  刘洋:“家在高原”展览作品里,我用心构建西藏现代化建设与自然人文的和谐画卷。像《高原风电》中,将风电设施与高原风貌相衬,科技之美和自然之韵交织,展现蓝天白云下西藏蓬勃发展的新景象;《一路繁花》中,雪山巍峨,公路穿梭,凸显交通成就与自然壮美共融;而《古城新桥》则在展现城市新貌时,融入藏族传统元素,使现代建设与民俗风情相得益彰。我以细腻笔触与精巧构思,把现代建筑、交通设施等元素,不着痕迹地嵌入自然山水与人文情境,让观众能深切领略西藏在发展进程中,既坚守本土文化根基,又积极接纳现代文明,于时代洪流里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的非凡魅力。(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一凡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