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抗日战争处于胶着之势,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五世嘉木样活佛,发起组织拉卜楞寺所属一〇八寺代表团,前往战时陪都重庆致敬、献旗献机。
代表团由41人组成,包括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五世嘉木样活佛代表阿莽仓活佛、拉卜楞寺代表纳格仓活佛、青海果洛三部落代表康万庆、十三庄代表黄祥,以及各部落土官、头目等,黄正清为总领队。1943年12月1日,代表团由夏河县出发,经兰州、西安、宝鸡和成都,于1944年1月3日抵达重庆,历时34天。
代表团抵达重庆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代表团献呈了30架飞机(折合成国币600万元)和若干地方特产,并恭诵致敬词,表达了边疆社会渴望得到国民政府的扶植和建设,以增加边疆民众知识和提高边疆民众生活水平的愿望。黄正清还代表拉卜楞地区各族民众起誓,愿意参加抗战、报效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发和建设边疆。中央接待官员们也给予了热情回应,双方形成了紧密和谐的互动。
图为当时刊载于报刊上的代表团部分代表合影 本文作者供图
在重庆期间,代表团游览了市区,参观了一些重要工厂,大致了解了抗战大后方工业进展。此外,他们还与甘、青、川、康、藏等边疆地区和班禅堪布会议厅、绥境蒙政会的驻京代表,边疆民族参政员、委员等有所交流;与中国边疆学会、西藏新疆蒙古同乡会、中国新闻学会等社会团体保持联系。在举行的招待会、茶话会和联谊会上,各界高度评价拉卜楞代表团的爱国之举,称赞他们是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抗战的重要表现。黄正清等也在各种场合讲述代表团致敬情况,介绍拉卜楞概况,号召国人多关注边疆、有志青年服务边疆和中央继续加强边疆建设。
代表团献机结束后分批返回。1944年3月8日,黄正清等人返抵拉卜楞,获得了当地僧俗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有人骑马赴百里之外远迎。同时,黄正清在《西北日报》头版刊登启事致谢。至此,代表团致敬、献机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拉卜楞代表团在重庆展开的系列活动,是抗战大后方轰动一时的大事。代表团以实际行动充分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加强边疆建设的愿望,黄正清等人多次明确表示心向中央,“对抗战胜利的信心越发加强”。代表们返回拉卜楞后,担负起中央与民众、内地与边疆之间的桥梁,将中央德意、国家政策和边疆建设举措等传达给僧俗民众,培植他们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以继续为国家建设和边疆治理贡献力量。如1944年3月5日,五世嘉木样活佛从草地宣化返回拉卜楞,于9日召集赴渝致敬各代表,勉励大家积极宣传中央德意、对抗战增强信心和发扬效忠国家的精神。中央德意点燃了僧俗民众投身抗战的热情。拉卜楞青年团筹备处成立藏文宣传训练材料编译委员会,负责编译相关文献公开出版,同时成立征集委员会,积极开展知识青年志愿从军运动,先后有50多人报名参加青年团。
各大媒体的实时报道,引起了不少杂志的转载,一些人也依据报刊资料获取的信息撰写文章,继续宣介拉卜楞。《边疆通讯》专门介绍五世嘉木样活佛,称赞他“极富于国家民族思想”;有文章介绍黄正清,称赞他“富于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公私谈话无不表示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边区尽为国土,边胞悉为国民,息息相关,休戚互共”。各大报刊的实时报道和诸多杂志相互转载,进一步推动了拉卜楞走进更广阔的视野之中。“拉卜楞”“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黄正清”等传遍全国,他们的爱国举动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在国外产生相当影响,美国《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对他们的相关活动也进行了报道。
国民政府嘉奖拉卜楞,五世嘉木样活佛被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总会呈准国民政府,对拉卜楞教区僧俗民众颁发“输财卫国”匾额。五世嘉木样活佛于1947年4月14日圆寂后,国民政府的祭文中对他组织拉卜楞代表团致敬、献机的举动多加表扬,称赞他“抗战以还,抚绥蒙藏,输财卫国,充实国防,显扬圣教”。后来,国民政府还在夏河设立了医院,创办了《拉卜楞实业简报》。这些举动都明显加强了拉卜楞地区的建设。
拉卜楞寺所属一〇八寺代表团的献机活动,在当时已经让更多人认识到,全面抗战绝非空言,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竭诚团结、一致对外的现实要求和历史使命。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再次回望这一举动,更能让人感受到,在整个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境地之时,各方各界始终坚持着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竭尽全力贡献出无限的潜能。(中国西藏网 文/王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