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存,见证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积厚流光。透过它们,历史跃然眼前,力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书写的辉煌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守好文化遗存,让中华文明瑰宝泽惠后人、绽放时代光彩。
中华文明植根于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灿若星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不同于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文明尘封于文献档案、博物馆和历史书中,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愈放光华,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智慧与风采,在人类文明星空闪烁着恒久耀眼的光芒。
文化遗存承载厚重历史,见证华夏文明发展轨迹。睡虎地秦墓简牍证实中华法文化的斐然智慧;良渚古城的玉礼器见证中国玉文化史前高峰;西周早期出土的何尊内刻铭文中,有迄今最早记载的“中国”一词;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礼器和陶礼器佐证“最早的中国”存在……一件件文物、一座座遗址,蕴含千年华夏的文明密码,将古老中国的历史轮廓勾勒清晰。
守好文化遗存,守护民族根魂。作为中国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角色,需要培植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用心用情守护好以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瑰宝。这个过程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创新则是源头活水。千年文脉如何汩汩长流?善将文化遗存资源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明孝端皇后凤冠样式的凤冠冰箱贴,被网友称为“当下北京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数字技术助力参观者自由探索敦煌洞窟细节;三星堆博物馆开放文物修复过程,公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物的一生”……如今,运用数字科技、搭建文化场景、创新产品形态等方式使得文化遗存与现代社会场景接轨,更好地融入大众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以文化沁润、滋养当代人身心,促进文化遗存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知往鉴今,向史而新。充分发掘、保护、利用好中华大地上丰厚多彩的文化遗存,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文化传承有所依托、厚重历史有可诉说,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