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高原时评

百年征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9-13 中国西藏网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诗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天下一统”和“大同社会”始终作为一种理想愿景,镌刻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这种思维与意识跨越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陲、内与外的界限,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持续不懈的追求。

  近代以来,在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抗争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相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在血与火的抗争中将命运和血脉深深熔铸在了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由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费孝通先生所阐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五四爱国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新时代。1919年5月4日,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济南等地的各民族先进青年一起踊跃参加了这场爱国运动,并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中少数民族杰出代表主要有赵世炎(土家族)、马骏(回族)、邓恩铭(水族)、向警予(土家族)、韩乐然(朝鲜族)等。

  1921年7月,浙江嘉兴红船上的劈波向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标志着近代中国革命开始有了先进的领导阶层和科学的革命方案。自此,中国共产党以历史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唤起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把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转变为铜墙铁壁的中华民族。十余年的土地革命、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四年的解放战争,留下了“宣侠父和黄正清肝胆相照”“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杨积庆让道放粮”等不朽佳话。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起抗争,经历了共赴国难、和衷共济的共同革命历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提升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性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也增进了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组织认同和行为认同。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历经战争洗礼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任务,逐步巩固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党和国家把民族平等原则贯穿在全部法律制度和民族工作实践之中,彻底铲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奴制、地主制等各种剥削制度,创造性地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谱写出“弟兄姐妹舞翩趾,歌声唱彻月儿圆”的和谐乐章。各族人民带着对党和国家充分的信任和认同,一同踏上了光明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致力于帮扶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缩小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富裕目标。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规划提供制度保障。1995年起,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年增加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实时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科学文化需求,凝聚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力量。2000年,国家全面启动“兴边富民”行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民生。经过几十年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些措施,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贫困地区的百姓实现了用自己双手改变命运的美好生活愿景,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年8月份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风大浪急、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难免遇到越来越复杂的风险考验和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只有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才能激励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团结奋斗、拼搏进取,不断凝聚起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西藏网 文/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