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高原时评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2020-10-31 中国西藏网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讲故事》等是广受欢迎的书籍。书中没有晦涩的文字,更没有枯燥的说教,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春风化雨”和“平语近人”。习近平同志是个善于“讲故事”的人,特别善于用故事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折射出习近平同志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他提到自己“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这种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良好学习习惯,即使在困难的插队岁月中也从未停止。

  曾经,习近平同志是老三届中年纪最小的知青,去的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对于未来,他也曾迷茫,但是对于学习他从未放弃。插队的地方,书籍是很稀缺资源,除了阅读自己带去的少量书籍外,他还广泛借阅其他人的书籍。有一次,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他不惜徒步30里,特地大老远跑去借来看,这件“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事后来也在知青中传为了佳话。

  在广博的阅读中,他不仅受到知识的启迪,也获得了不同文明间沟通的法宝,透过一本本书籍,他看到、学到了“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初到梁家河时,他还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遇到许多涉及欧洲历史相关的名词和事件,因为感到很生疏,习近平同志就想方设法找到苏联出版的《中世纪史》进行研读,同时还参考“不知从哪搞来的”《基督教青年读本》来辅助阅读。在他每次去“五七”干校探亲或外出的时候总能带回来一些新书,像《资本论》《中国通史简编》,各种译本的《共产党宣言》《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的初心。

  我所就职的西藏文化博物馆是宣传党的治藏方针和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窗口,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普及西藏文化,展示西藏今昔的平台。在这样一个业务包罗万象、涉及学术层面又很广的单位,学习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要务,更成为了一项长期的必修课。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想做好博物馆的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和学识水平,把自己锻造成藏学领域的“行家里手”,因此,没有要在学习上下一番苦功的决心是不行的。像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蓄电池理论”中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勤学与善思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认为,“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在《谈谈党校学员的学习——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他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在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拓展阅读书中的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形成的观点既立体又全面。

  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掌握足够多的知识就具备了传播知识的自信和基础,对于我所处的西藏文化博物馆来说,用丰富有趣的西藏文化知识吸引观众,向他们“讲述西藏故事”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职责所在。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在我们展厅的一个个“西藏故事”中,有历史、有今天,大到文化传承,小到安居工程。我们用自己的所学所想,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个了解旧西藏、认识新西藏的空间。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行者,只有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常博观而善约取,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学以致用。(中国西藏网 文/曹经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