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手足情深

把论文书写在农牧民群众的心坎里 ——第四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09-10 中国网

  中国科学院创新研发的芜菁种植技术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与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图为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村民抱着芜菁新品种。

  八月金秋,迪庆壮美多姿,维西如诗如画。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涉藏工作大局,聚焦新时代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围绕“产业振兴与共同富裕”这一核心主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研究、乡村振兴多维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共同富裕迈出坚定步伐

  “在党中央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干部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扎洛发言时表示。

  作为土生土长的迪庆人,迪庆州藏学研究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和树军亲身经历了迪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迪庆是全国四个涉藏工作重点省之一的云南省唯一涉藏州,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迪庆州坚持以稳定保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实现高等教育和三甲医院零的突破等,迪庆处于民族关系最融洽、民族团结最稳固、经济发展最良好、社会大局最和谐的历史时期。

  说起西藏的变化,西藏大学教授美郎宗贞说,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变迁,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历史性地消除了长期困扰西藏的绝对贫困问题,确保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正是依托党中央的强大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优势,让青藏高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几十万名电力建设者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建成青藏、川藏、藏中、阿里联网4条“电力天路”,创造了人类电网建设史上的新奇迹。大电网的建设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大动脉,同时也为加速向更偏远艰苦地区延伸覆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条条“电力天路”穿越雪域高原,一批批重点援助项目相继开花结果,一个个偏远县乡改变了落后面貌。各地各行业援藏在服务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彰显。

  夯实生态根基促进产业振兴

  站在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的新起点,西藏和涉藏州县如何发力?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实践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

  青藏高原要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杨明洪教授演讲开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对比国家提出的八大新兴产业,似乎青藏高原距离高新技术产业很远,但这是一个伪命题。青藏高原不仅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且要大力度发展,关键是要和自身优势相结合。”杨明洪指出两个关键词:“数字化”和“含绿量”。“绿色发展并不是说让农牧民都去放牧放羊,而是拓展新赛道,比如在一些适应性的工业性项目中把绿色的技术引进来,既促进环境保护,又能实现产业发展。”

  美郎宗贞更是把数字化建设说得通俗易懂,“数字化建设不需要那么高大上,但是最起码它的产品出自哪里、产品到哪里销售、值多少钱,我觉得从商业角度来讲可以建立起来。”

  扎洛指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在青藏高原“三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产业发展中,乡村企业“小散弱”、传统经济占比高、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等特征依然明显。

  杨明洪说,青藏高原地区确实需要国家的支持,但是如何让市场来发挥作用,是进一步发展中必须解决的课题。

  来自西藏民族大学的更登磋教授长期研究西藏的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足迹遍及西藏和涉藏州县3000多个行政村。她深有感慨地强调,青藏高原产业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

  “我看到了太多失败的案例。在一个水培蔬菜基地,投资了1000万元,收入只有每年4000元;在一个搬迁点矮化苹果基地,我2022年去的时候基地负责人说就业了24个农牧民,今年8月我们再次去,就只剩下了看门人。”

  “我也欣喜地看到了那曲的两个乳业企业发展非常好,如嘎而德的乳业产品瞄准了本地市场,乳业国标是低脂高蛋白,牦牛乳业是高脂低蛋白,但高原人必须要吃这种才能适应高原的气候和海拔,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发展有生命力的产业。”

  来自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雪悦调研发现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利用资源优势做大产业的成功案例。

  平安区是青藏高原的硒都,也是中国十大富硒之乡。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马铃薯、果蔬、牛羊肉、苦荞等6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富硒产业。平安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推进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强调考核激励机制,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到领导班子考核范围,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加大产业培育,持续推进农产品精细加工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中共迪庆州委党校石海鹂副教授分享了云南迪庆州运用独特地理优势发展油橄榄产业的成功经验。

  迪庆引进种植油橄榄有30年左右时间,在种植的过程当中已经培育出了5个符合迪庆生长特点的品种,挂果率高,抗自然条件能力强,所以油橄榄产业在迪庆得到持续发展。因为增收明显,群众的认可度持续提高,也自发开始种植。“像方子兰镇只有9000多个人,2022年油橄榄总收入将近400万元,人均下来就是非常可观的产业。”

  石海鹂自豪地分享道,“目前迪庆油橄榄总种植面积达到16000多亩,产量达到了800吨左右,未来5年有望在800吨的基础上翻一番甚至更多。”

  青藏高原发展呼唤更多乡村企业家

  如何培养更多的乡村企业家成为与会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

  扎洛表示,必须更多关注企业家群体。乡村企业家是农牧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农牧区最具创新活力、最有带动能力的社会群体。过去藏学界对涉藏地区企业家群体关注不够,对于他们在创业、兴业过程中面临的自然和人文挑战、受到的社会环境约束、急需的政策支持等缺乏系统性了解和研究。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更多关注、关心企业家群体,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美郎宗贞关注到了人才回流现象,“我在涉藏4区3县调研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改变,现在很多藏区出去的大学生在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看到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同时知道了自身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因此返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很多生意做得比较大的,也开始返回家乡支持家乡的农牧业产业,我觉得这是带给藏区人民新的启蒙。”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席蒙蒙通过对涉藏地区的企业家进行调研,发现乡村企业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们立足本土资源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人文等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项目。其次,乡村企业家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的文化传统,增强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第三,乡村企业家能积极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第四,乡村企业家能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新时代的乡村企业家具有一些重要特质:他们具备前瞻性与战略眼光,能够发掘高原优势产业,并能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他们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不仅是创造经济效益,更是要带动村民致富增收,改善乡村的面貌;他们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他们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涉藏地区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正是具备这种精神,才能在逆境中寻找机遇,推动企业不断前行。藏区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乡村企业家!”席蒙蒙说。

  学术界要在青藏高原发展中担当作为

  扎洛表示,构建高原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深入地认识西藏和涉藏州县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要素市场,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供需现状和未来走势,更加积极地探索多元化的企业家成长路径和乡村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不断汲取高原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逐步升华成为有关高原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成果、政策产品,把论文书写在雪山草原上、书写在农牧民群众的心坎里。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格桑卓玛指出,青藏高原发展论坛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这不仅是汇聚多方智慧、促进思想碰撞的难得契机,更是藏学学术研究紧密联系现实、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的生动体现。她表示,论坛所探讨的诸多议题,都植根于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现实土壤之中,旨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交流与探讨,为推动藏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藏学界的责任与担当,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贡献了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