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时政

知与行|民族抗战 燕赵壮歌

2025-08-27 河北新闻网

  ■在抗日战争中,河北是除东北三省以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

  ■河北军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展现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风骨

  ■河北人民与八路军并肩作战,形成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铜墙铁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河北人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各根据地形成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河北在抗日战争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是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是展开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在这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上,河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浴血奋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燕赵壮歌,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矗立起不朽的丰碑。

  河北人民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挺膺担当,构筑起民族抗争的坚强堡垒

  在抗日战争中,河北是除东北三省以外,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从1933年1月长城抗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河北人民与日军英勇斗争长达12年零8个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河北人民呼应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针对日本侵略者加紧向关内扩张的野心,1932年7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发出《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河北宣言》。1933年1月,日军炮轰山海关,成为河北人民抗战的起点。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由此产生的著名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成为振奋民族精神、号召民众抗敌的号角。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等爱国将领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孙永勤在热河组织抗日救国军,冀东人民成立民众抗日义勇军,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驻守平津地区的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给予日寇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河北成为敌后抗战的主要战场。八路军三大主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都纵横驰骋于河北大地。1937年11月,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挺进阜平,创建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巩固扩大冀中抗日根据地,贺龙率一二〇师到达冀中,进一步打开冀中地区抗战新局面。1937年底,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在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下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一根据地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根据地。1938年,一一五师相继派出部队与当地抗日武装结合,在河北东部建立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各根据地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敌后抗战网络,建立了覆盖县、区、村的三级抗日政权体系,形成了“政民一体、军政协同、全民皆兵”的抗战格局。在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晋冀鲁豫、冀鲁边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如同一把钢刀插入日军胸膛,成为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

  河北军民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奋力抗敌,书写了人民战争的河北篇章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嚣张气焰和残暴行径,河北军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高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河北军民在根据地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文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于人民战争需要的武装力量体系及保障体系,在实战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伏击战、突袭战、破袭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术战法,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用生命与忠诚展现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风骨。

  河北的抗日英雄不胜枚举,他们的故事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毅然跳崖。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带领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历经大小战斗870余次,歼敌3.6万余人,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当日军以马本斋的母亲为诱饵劝降时,马母白文冠为了让儿子彻底断绝营救自己的念想,毅然绝食殉国。面对日军残酷异常的“扫荡”,冀中军民不畏强敌、视死如归。雪村战斗中,常德善、王远音率部苦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冀东抗战的险恶环境里,魏春波以“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决心,卖光自家土地抗战数年,兄、弟、妻、侄先后殉国,最终自己也血洒燕山。在异常艰苦的抗战中,以戎冠秀、李杏阁、李才清等为代表的广大妇女,冒死救护伤病员,掩护抗日干部,无私支援抗战,展现出巾帼风采和民族大义。以王璞、温三郁、阎富华为代表的“王二小”式抗日小英雄,站岗放哨查路条,不惧日寇淫威,宁死不透露八路军行踪,以生命维护民族尊严。他们作为河北抗战中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的代表,被人铭记、流芳千古。

  河北军民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击侵略暴行,在抗战中付出巨大牺牲

  日军侵占华北后,对河北民众的抵抗进行疯狂报复,在万全、固安、正定、赵县、藁城等地制造了一系列重大惨案,藁城梅花镇惨案中就有1547名无辜群众惨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了灭绝人性的潘家峪惨案、潘家戴庄惨案、平阳惨案等,特别是对冀中进行疯狂的“五一大扫荡”,5万余名群众被杀被抓。在长城沿线,日军穷凶极恶地制造千里“无人区”,总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焚毁村庄1.7万多个,建造“人圈”2506座,约35万人被日军杀害。

  面对日军的侵略和暴行,河北军民誓死抵抗、血战到底。1939年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邱县香城固成功实施了一场平原伏击战,击毙日军250多人,打破了装备精良的日军在平原不可战胜的神话,开创了平原歼灭战的光辉范例。1939年4月,贺龙指挥八路军一二〇师取得齐会战斗的胜利,歼灭日军700余人,创造了平原游击战大量歼敌精锐的典范战例,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涞源县黄土岭地区痛击日本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击毙了号称“山地战专家”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震惊日本朝野。1940年夏,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20余万人。到1940年12月初,共进行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时候取得的重大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战中,河北人民与八路军并肩作战,以巨大牺牲形成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铜墙铁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河北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投身抗日洪流,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和军队的对抗,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抗日战争艰苦卓绝,河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依靠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强大力量,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河北党组织迅速发展。抗战前夕,中共河北省委及其领导的特委、市委、县委,有党员3500余人,到抗战胜利时,晋察冀、晋冀鲁豫、冀鲁边三大根据地的党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包括8个区党委、29个地委、229个县委,拥有40多万党员,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组织。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根据地政权建设不断巩固。如晋察冀边区1940年民主大选举,各地参选民众平均占选民总数的80%以上,中心区的阜平、平山参选人数占98%以上,游击区也占70%以上,妇女参选者占83.6%。各根据地开展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群众生产热情。大力发展农副业、手工业、工矿业、军工业生产,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满足了根据地军民需求,支援了全国抗战前线。在民族存亡的危难之际,河北人民踊跃支前、参军参战。各根据地形成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成建制参军队伍屡屡出现,如阜平营、曲阳营,特别是平山团,在短短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里,1500名优秀平山子弟报名参军。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仅1个多月的时间,参加人数就有20多万。冀中的河北游击军,仅半年时间就成立了十二路,发展成为拥有10万余人的抗日武装。晋察冀所属正规部队由3000余人发展到32万人,民兵发展到90万人;晋冀鲁豫所属正规部队由9000人发展到30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根据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白求恩卫生学校、抗大二分校、冀南政治干部学校、华北联合大学等学校相继创建。1939年7月,抗大总校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25个县,行程1250公里,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于1940年11月到达邢台浆水镇,在华北敌后进行了为时两年多的办学。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同时也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河北人民为全国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伟大抗战历史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团结一心、自强不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河北贡献。(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