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记者范存宝 江西台记者黄肇 九江台记者焦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位于江西、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长江中心的一个江心洲里,26岁的返乡“新农人”蔡报燚和他的父亲正忙着抢收小麦,他们要赶在梅雨季来临之前,让800亩小麦颗粒归仓。
江西九江市柴桑区江州镇,气象云图显示,一连数日的降雨正在赶来。蔡报燚坐在大马力收割机的驾驶座上,加紧了收割进度。这是他的第三个麦收,几年前,他还在深圳从事金融业。
蔡报燚回到江州的头一个麦收就赶上了暴雨,地里眼看就要成熟收割的小麦大幅减产。
蔡报燚:那年因为农机不足,抢收不及时,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当时看上了一台15万元左右的品牌农机,想贷款买。我爸爸说,祖祖辈辈种地都没用过这些机器,也过来了。我反复跟他沟通,也有争执。
蔡灿栋:家里比较困难,儿子又说要买台新机器,我有点舍不得。
蔡报燚经常听父亲说“靠双手总能种出粮”,但他觉得,把地种好靠双手还不够,还要靠大脑、靠智慧。
蔡报燚:我会自己买书,各种展会也会去看最新的机器,出去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
看着儿子满满的干劲,老蔡对于购买新农机一事终于也点了头。
蔡报燚:去年我们用了新的播种机,出苗比较急,加上去年天气比较好,今年的产量肯定很高。
今年的麦子熟了,麦穗低垂,籽粒饱满。有了两台新型大马力收割机,蔡报燚承包的800亩麦田收割得快,出售得也快。
收麦的日子里,每一秒都金贵。赶在大雨来临前,江洲镇的5万多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成,打赢了这场“麦收战”。负责农业农村工作的镇干部柯长青说,如今的江州太需要像蔡报燚这样的“新农人”。
江洲镇农业农村办公室干部柯长青:年轻人的文化、科技意识、销售眼界比老一辈有进步。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还是需要这些年轻人特别是“90后”的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