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川西高原的丹巴,群山如黛,云雾缭绕。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的巴底镇邛山村,一座形似大鹏鸟的山体巍然屹立,“邛山”之名由此而来。山脚下,巴底土司官寨静卧其间,用石木镌刻着三百多年的沧桑变化。

图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邛山村的巴底土司官寨 摄影:王妍丹
建筑瑰宝:碉楼与宫殿的完美融合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的巴底土司官寨,是嘉绒地区十八土司官寨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存。它并非单一的宫殿,而是一个集古碉、宫殿、庙宇、执事厅、起居室、院坝于一体的宏大建筑群。石木结构的平顶式四合院,占地逾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达七层,堪称碉楼与宫殿建筑的杰出融合。

图为巴底土司官寨内部的建筑景观 摄影:王妍丹
巴底土司官寨的结构复杂精巧,内部装饰华丽精美。这里曾是历代巴底土司的住所,更形成了一个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历经数百年风雨,它成为丹巴历史的深刻印记,更以其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在200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在巴底土司官寨二层往外眺望的景象 摄影:王妍丹
“很多专家来过巴底土司官寨,他们认为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来看,这里的官寨算是保存较为完整的。”邛山村的拥忠彭措向记者介绍道,当年红军长征也途经此地,官寨的末代土司王寿昌(藏名尼玛旺登)主动捐粮捐物,红军为表感谢,曾赠予他一把军刀。拥忠彭措介绍说:“这把军刀如今由我保存在博物馆内。”

图为自发守护巴底土司官寨的本地村民拥忠彭措 摄影:王妍丹
深情守护:在自家搭建博物馆的“馆长”
就在巴底土司官寨的侧后方,拥忠彭措将自家的百年老屋进行改造,建起了一座“嘉绒文化博物馆”。

图为拥忠彭措在自家百年老屋建起的“嘉绒文化博物馆” 摄影:王妍丹
因为对传统文化“特别喜欢”,拥忠彭措将官寨视作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财富。他不仅收集实物,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每天,当村里的老人在官寨附近转经时,他便上前请教,聆听那些往事。老人们讲述的故事,后来都变成了他口中如数家珍的文物介绍。

图为拥忠彭措在自家博物馆内介绍以前物件的使用方法 摄影:王妍丹
“当时收集这些文物的时候,村里有些人不理解,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收垃圾的’。”拥忠彭措平和地说,他并不在意这些误解,因为在他眼中,这些带有岁月痕迹的物件,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在以前,铜、铁制品多为土司专用,百姓用具则以土陶为主,这为他的收集工作提供了辨识依据。多年来,他已收集了约三百件文物。

图为“嘉绒文化博物馆”内部的各个房间摆放着不同种类的文物 摄影:王妍丹

图为拥忠彭措在自家博物馆内收藏的红军赠给官寨末代土司王寿昌的军刀 摄影:王妍丹
在收藏期间,不乏商人前来询价,希望购买这些“老物件”,但都被他断然拒绝。“我想坚持收集这些宝贵的文物,传承给我的下一代,继续保护我们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拥忠彭措说。

图为“嘉绒文化博物馆”内部收藏的各类精美物件 摄影:王妍丹
如今,返乡的年轻人、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来这里参观。巴底土司官寨,这座“大鹏翼”下的古老建筑,也因为拥忠彭措这样的守护者而变成了一处生动的文化空间,不间断地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妍丹 陈浩力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