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现代西藏

守护一泓绿水 润泽雪域高原

2025-09-09 西藏日报

  “一条水渠,可以滋养万亩良田;一座水库,可以守护一方平安;一项水利工程,可以繁荣一片区域。”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特殊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始终把水利工作摆在西藏发展稳定大局中思考谋划,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利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水利要事,全区水利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

  兴水利、固根本:项目驱动水利腾飞

  “运行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数字孪生平台,采取实时监控、现场和远程巡检等措施,确保了工程安全运行和供水安全。”自治区拉洛水利枢纽及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西藏唯一的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通过整合打通多源监测、控制及运行管理数据,整合业务应用;研发高原灌区运行远程集中控制技术,实现灌区总干各闸门的远程实时控制、闸站流量和水位的实时监控,有效赋能高原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的运行管理。

  工程每年为日喀则提供1.5亿立方米水源,同时为藏中电网提供1亿千瓦时以上清洁电能,对促进西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只是西藏水利枢纽工程及配套灌区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自治区成立初期,西藏仅有一些小型引水渠用于农田灌溉,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28万亩。1999年12月18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国家援藏62项重大工程之一——满拉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填补了西藏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历史空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西藏相继建成旁多水利枢纽工程、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湘河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帕孜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工程、旁多引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库150座,总库容达43.8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28座,全区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15.64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从“九五”规划至“十四五”规划,全区水利建设投资从4.48亿元增加到371亿元,增加8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落实水利投资达901.23亿元,超过了前几十年的总和。

  全区共有大型灌区3处,中型灌区111处,小型灌区805处。全区耕地灌溉面积达到426.18万亩,灌溉有效利用系数0.463,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大水漫灌”到“高效节水”,为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青稞安全奠定了有力的灌溉保障基础。

  筑生态、守安澜:水韵高原的生态交响

  2018年8月末至9月初,雅鲁藏布江发生特大洪水,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通知沿江城市、县(区)相关单位,迅速转移沿江受威胁人民群众约5万人,召开防汛会商会3次,研判防汛抢险形势,提出决策建议,制定精准措施,先后启动2次自治区防汛Ⅲ级应急响应、1次自治区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科学调度旁多水库,消减洪峰4600万立方米,有效降低洪峰水位0.3米,为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减轻了防洪压力。

  放眼全区,自治区成立初期,西藏几乎没有系统的防洪工程。“十二五”以来,西藏大力实施城镇防洪工程、河道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沟治理4大类防洪工程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堤防4506公里,对雅鲁藏布江等14条重要河流重点河段进行了系统治理,完成了492项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同时,实施了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等98项重点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实施了70余个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累计保护人口超5万。改造提升了自治区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2000年以来,西藏有效应对处置了易贡堰塞湖等险情灾情,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措并举强化水生态治理保护,助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全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连续10年优于标准完成。在全国率先出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管理办法,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60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7.56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保持率达到92.2%(不含冻融侵蚀)。

  西藏于2018年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区市县乡村五级1.47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划定635个河湖管理范围,编制289个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全面建立“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与青川滇三省建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机制,重拳治理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严格采砂许可审批,持续强化河道采砂执法监督。建成75个自治区级幸福河湖,开展269个河湖健康评价,河湖健康率为100%。全区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国控及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润民生、聚人心:水脉连通幸福未来

  “加上2020年已通水的4个村,如今全县15个高海拔边境地区行政村的村民在家中可喝上干净水。”日喀则市岗巴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岗巴县根据自身自然条件、气候因素、水资源分布状况,采取了“集中背水台+支管缠绕伴热带+整乡整村入户入厨”的农村供水模式,充分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政策,从2023年5月到2024年,先后投入3900余万元和3600余万元用于行政村的农村饮水入户入厨工程。

  2024年11月3日,岗巴县农村饮水入户入厨工程全面完工,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边境地区,全县3个乡1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饮水入户入厨,当地群众挑水吃、抬水吃的用水生活成为历史。

  在西藏,像岗巴县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自治区成立初期,全区农牧区几乎没有集中供水设施,农牧民不得不步行数小时到河流、山泉取水,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水质无法保障。60年来,西藏水利人始终坚持把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底线任务和重中之重,一年接着一年干,经过“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供水保障”等发展阶段,持续改善农牧区饮水安全条件。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落实农牧区饮水安全投资93.72亿元,共建成农牧区饮水安全工程2.6万余处,农牧区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农牧区饮水安全“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重点建设了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规模化供水等一系列城乡供水工程,以及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等集中供水工程。目前,全区已有59个县(区)落实农牧区供水县域统管模式,为农牧区供水工程长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9年,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销号,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历史性转变,困扰农牧民群众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