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古道新风

“中国黑木耳之乡”崛起记:高原“黑珍珠”串起富民产业链

2025-08-12 甘肃经济日报

  在青藏高原东麓、北纬34度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正上演着一场现代农业的逆袭。5年时间,这里的黑木耳产业从散户试种的“小打小闹”,发展成年产值突破2亿元的优势产业。卓尼县也从鲜为人知的高原小城,蜕变为“中国黑木耳之乡”。

  “零星试种”到“全链发展”

  走进卓尼县木耳镇宏祥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168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悬挂的菌棒上,黑木耳舒展着肥厚的耳片。

  “以前散户种木耳,年产量不足百吨,如今仅我们基地的年产量就达240吨,产值超1300万元。”木耳镇秋古村党支部书记张满菊算起了收益账:每座大棚吊2万袋菌棒,每袋净收入1元,仅此一项收益336万元;春季采完木耳再种羊肚菌,168座大棚还能增收150万元。

  这样的变化源于当地政府的精准施策。2020年起,卓尼县将黑木耳纳入“五个万亩”培育计划,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短短五年间,培育6家龙头企业、35家专业合作社,形成覆盖菌种研发、菌棒生产、规模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数据显示,2024年,卓尼县黑木耳种植面积9000亩,产量2800吨,产值突破2.08亿元,带动5960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2025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预计总产值2.1亿元。

  “高原优势”变“产业优势”

  “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这是卓尼县农牧民对产业变革的直观感受。卓尼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深度合作,组建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黄晨阳领衔的产业顾问组。专家团队深入田间,攻克高原环境下的菌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推广“菌棒集中生产+农户分散管理”模式,实现菌种供应、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七个统一”,推动生产标准化转型。

  在卓尼县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两条现代化菌棒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年产超2000万棒,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周边。废弃菌渣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用于青稞、油菜种植,形成“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菌渣还田”的绿色循环模式,既降低成本又保护生态。

  在2025全国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长田表示,卓尼能成为黑木耳产业科技发展的新兴点,源于其独特的气候——可实现黑木耳、羊肚菌等反季节栽培。

  “单一品类”到“多元集群”

  如今的卓尼县食用菌产业,早已不止于黑木耳。从最初的羊肚菌、黑木耳,到金耳、银耳、赤松茸、灵芝等18个品种,卓尼县已建成13个优势产区、25个种植基地,预计总产量9600吨、总产值6.72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甘南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郝效冬介绍,甘南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打造了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规模种植、精深加工、集散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闯出了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企业带动、群众增收的生态产业之路。

  卓尼县成功突破高原栽培技术瓶颈,实现菌棒自给自足,并开发出“即食木耳”“木耳肽液”“木耳罐头”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了产业链价值。2023年,卓尼县获评“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黑木耳主产县”“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2024年,“卓尼黑木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卓尼县的实践,正是甘肃现代寒旱特色产业发展的缩影——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产业为桥,让高原大地的馈赠成为富民兴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