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中文子网 > 新闻 > 热点

姚鸿洲:85后青年助力中国轻轨迈向世界

2017-11-14 19:13:55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 作为一名“85后”青年,姚鸿洲已经在重庆一家轨道车辆公司工作了9个年头。他牵头研发的国内第一列投入运营的“双流制”车辆预计明年下线,让“中国造”轻轨列车走向世界这一梦想也有望照进现实。

  2008年,刚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姚鸿洲加入了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轨道交通技术员。正像年轻的姚鸿洲一样,当时的中国的轻轨事业也像姚鸿洲一样年轻。

  姚鸿洲(左一)工作照(来源:新华网)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钻研,姚鸿洲掌握了轨道车辆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始牵头自行生产制造第一列重庆造轻轨列车。

  一列轨道车辆就是一个布满各种线路的“线路盒”,线路多达18000多根,作为“大脑”的司机室更是线路众多,在不到1.5平方米的空间内密布着7000多根线路。过去,这些线路在司机室里得一根根由工人布置,不仅操作困难,安全率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姚鸿洲泡在司机室里摸索布线,最终发明出“司机室下线模板”技术,不仅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提高了作业效率,还大大提高了产品安全性能,每年可节约线缆和人力成本近244万元。这项技术已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

  办公室、车间、实验室,是姚鸿洲的“三点一线”。全身心投入到轨道车辆技术的学习和研发过程中,让他很享受,每一次工序优化,每一个技术创新,都让他充满兴奋。

  生产出第一列重庆造轻轨列车后,姚鸿洲不满足于简单复制现有的设计模板,针对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二次工艺设计。

  一次,有工人反映,将电线插进连接器困难。原来,连接器只有拇指大小,需对接的电线多且细,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如何优化操作?姚鸿洲一连几天泡在车间找问题,失败一次再试一次,查了上千遍,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制作出了连接器,其组接方法就连实习生也能轻松操作。

  姚鸿洲还把这些优化的工艺进行总结,编撰了《轻轨车辆装备工艺作业指导书》,成为轻轨领域的教科书,更成为我国轨道车辆质量保障的关键使用技术之一。姚鸿洲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先后获得轻轨车辆领域8项实用新型应用创新技术专利,其中5项姚鸿洲是第一发明人。

  姚鸿洲工作照(来源:新华网)

  重庆轻轨列车有几个国内、乃至世界之最:爬坡能力最强——最大坡度轻松超越60‰;转弯半径最小——只有50米,是普通车辆的一半左右;造价相比地铁低1/3,环保性能也优于地铁,运营过程中噪音小。这些都为公司代表中国轻轨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竞争优势。

  轨道采用的是直流电,城际铁路采用的是交流电,“双流制”车辆需要解决的就是轨道、城际铁路列车间如何实现电流的自由切换,这样,城市里的轨道列车也能开到城际铁路上,实现一车直达。

  目前,姚鸿洲的团队已经基本攻克了“双流制”轨道车辆的技术难关,预计2018年,国内第一列投入运营的“双流制”车辆将下线。

  “随着重庆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轨交通的需求逐年增大,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工作者,姚鸿洲说,他见证了这些年来重庆轨道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代跨座式单轨车、As型地铁车等创新研发取得了跨越式突破,成为行业标杆,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更在国内外市场获得认可。(文字来源:华龙网 新华网 视频来源:中央电视台 重庆卫视)

分享到: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