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科技

江源综合科学考察 助力双碳在行动

2022-11-21 新华网

   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流域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今年7月24日,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启动。此次科考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牵头组织,联合青海省水利厅、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及长江文明馆等单位开展。科考范围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和澜沧江源区等。考察队对冰川、河流水文、泥沙、河道河势、水环境、水生态等进行“体检”,其中,冰储量和湿地碳储量观测是此次科考的重点。

   冰川考察是此次科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次科考在前期遥感监测的基础上,通过探地雷达等技术检测冰川厚度,并结合前期积累的数据,匡算冰储量及变化,解析出冰川消融水资源量。通过无人值守气象站、积雪特性分析系统以及冰川前缘变化观测系统等,探寻冰川变化和湖泊水量间的关系。通过系列观测分析,为江源区生态风险预防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对策。

   此次科考还采用了现场调查、在线实时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营养盐、主要离子、金属元素、有机物等水环境指标数据,摸清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水生物分布情况。

   对于观测长江源湿地的碳储量也是本次科考的重点。碳储量指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的碳的储存量的大小。对于碳储量的调查意义重大,以植被碳储量为例,植被碳储量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现存量关系密切,只有先摸清地区的植被碳储量的多少与其空间分布、动态变化,才能为空间管理制度、生态修复措施的制定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而生态系统处于变化之中,植被的类型、面积、稀疏等的变化,都会对碳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碳储量实现经常性的观测和计算。研究评估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制及其固碳潜力,对于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科考队通过打桩取样等方式,对湿地水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进行本底调查。 利用痕量气体在线分析仪,现场获取水与气界面、土与气界面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同时,利用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组合高光谱卫星遥感影像,逐步建立起监测网络。

   目前,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揭示出气温变化对长江源区植被生态的直接影响。实验表明,以近3年平均气温为基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时,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高寒草甸 植被将出现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难以逆转的退化风险。而根据多年江源科考数据显示,青藏高原暖湿化特征变化明显,仅长江源地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已经比前40多年的气温平均值增加了1.4摄氏度。

   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帮助人们进一步掌握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为长江大保护、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区“水—生态—环境”演变与适应性保护对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进一步做好“双碳”工作规划与评估,以及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