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科技

西藏拉萨邮政67年:从书信电报到万物互联

2019-09-06 凃琼 拉萨晚报

  曾经,写信是人们对外沟通的主要方式。一叠信纸,一张邮票,一个信封,千言万语透过笔尖跃然纸上。时代在发展,邮政事业也在更新迭代,自1952年西藏拉萨邮电局成立以来,历经邮电分营、政企分开、专业化改革及“子改分”等改革历程,始终坚持提升企业实力和履行社会职责,在传递政令、服务民生、助力经济、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初建邮局

  ——回溯那个人背马驮邮件的年代

  1952年7月1日,拉萨邮电局诞生,并对外受理业务。最初只办理电报等业务,1953年才开始收受信函,而后陆续开办印刷品和汇兑等业务。

  拉萨市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刘众清是一名藏二代,从小跟随父亲在藏生活。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的38年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这期间,他一直干着与邮政有关联的工作。“过去的历史我听老一辈说过,也看过当时的照片。邮电局刚成立的时候,就是在布达拉宫售票处那里办公。那时候条件艰苦,住的是土坯房,用的是煤油灯,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电报,也要第二天才到,不仅慢,而且贵。所以想和内地的亲人朋友联系,一般选择信件。”他说。

  《中国西藏邮政邮票史》中描述了当时的一些情况:那个时候寄往西藏的邮件是很少的,每班邮车上最多也只有十几千克,运输速度也很缓慢。该书作者还在中国邮电博物馆查到了1953年邮电部邮政总局局长苏幼农呈送给邮电部部长签批的一份报告文稿,文稿显示如部分利用汽车运输邮件,并且恰逢当期交接,则成都运至拉萨约需60天左右。

  邮电局成立之初,仅有汽车、自行车、马班、步班运递邮件。当年的邮差大多已退休或去世,但一幅幅老照片中的场景告诉我们,当时的邮运条件是多么艰苦。邮差通常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天的行程有30至35公里。除了背运邮件外,还要携带干粮,冬天需自备马料。如遇大雪封山,就会出现人马难行的情况,只能露宿野外。

  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全线通车,西藏境内首次出现了汽车邮运。当年10月,一辆邮车从雅安出发,载满邮件开向成都,从此开始了这项邮运任务,宣告着人背马驮邮件时代的结束。同年12月25日,首批西进的三辆油车顺利到达拉萨,并参加了当天在拉萨隆重举行的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现代化的交通运输逐渐替代了千百年来的栈道、溜索、人背畜驼运输方式。

  科技兴邮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

  一别经年,两地离愁。进了藏回去一次不容易,在那个见字如面的年代里,对内地亲人朋友的思念只能通过写信来排解。“那个时候寄一封信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刘众清说。

  此后,交通的改善让运递的效率得到一定提升,但业务范围并没有多大变化。刘众清记得,直到他参加工作那会儿,邮政业务还是以开办信函、包件、报刊发行、汇兑、电报为主。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西藏邮政绝大部分业务均通过人工操作完成,信息技术的运用几乎为零。在“科技兴邮”战略的指导下,邮政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业务,不断提升邮政行业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点、邮政特征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经过几代邮政人的呕心沥血,西藏邮政如今已基本形成集航空、铁路、汽车等运输于一体,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全区各地(市)的庞大邮运网络。相继开办了储蓄、特快专递、电子汇兑、集邮、账单、邮送广告、景点门票型明信片、代收货款、代办通信、代售火车票和飞机票、商品分销以及邮政物流等十余种业务。

  同时,以集邮产品为媒介、明信片为载体、主题邮局为窗口,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网络资源优势,大力弘扬西藏传统艺术,展示美丽西藏。

  服务为上

  ——普服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

  多年来,拉萨邮政克服来自外部环境与企业运营的巨大压力与困难,坚持以通信职能为本,牢固树立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人民群众通信权利的大局观念,基本保障了全市邮政普遍服务和机要通信、党报党刊投送等国家急需的特殊服务,并持续改进邮政通信服务质量,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实施“乡乡通邮”工程,农牧区邮政通信服务不断改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邮件只能投递到区或乡。为改变农牧区邮政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自启动农牧区“乡乡通邮”工程以来,邮政坚持“以城带县、以县带乡、以乡带面”的工作方针,逐步完善和优化邮运网络,按照县到乡、乡到行政村的邮路组织形式及固定的投递班期投送邮件及党报党刊,基本满足了农牧区用邮需求,较好地履行了邮政普遍服务义务。

  ——履行“三通”职责,党报党刊发行及机要通信工作稳步开展。

  长期以来,拉萨邮政始终认真履行通政、通商、通民职责,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及时将党报党刊送到全市寺庙、乡村。“十二五”期间,为配合自治区政府“寺庙九有”“八到农家”和“强基惠民”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农牧区服务水平,邮政以文化惠民、文化扶贫和区党委提出的扩大主流舆论全覆盖为契机,积极主动为当地的农家书屋、寺庙书屋及驻村工作队提供党报党刊订阅和投递服务。目前,党报党刊已覆盖全市乡(镇)、行政村和主要寺庙,仅2019年就发行报刊累计48000份,全年报刊流转额2576万元。

  ——满足群众需求,积极推进空白乡(镇)网点补建运营工作。

  近70年来,拉萨邮政在底子薄、基础差、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均等化邮政服务作为首要任务。2012年以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大空白乡(镇)网点补建工作力度,及时将补建网点投入运营,进一步改善了县以下农牧区没有邮政服务机构的状况。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3个邮政营业网点,47个中心乡(镇)开办了邮政网点,农牧民用邮难的问题得以缓解,邮政服务农牧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伸。

  农村电商

  ——助力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

  日头初上,曲水县三有村村民加措在该村藏鸡养殖基地盘算着时间:“这层小鸡孵化出来28天了,按照国家免疫标准,已经到了注射疫苗的时间。”

  藏鸡养殖基地项目是为了确保三有村贫困户从根本上脱贫而配套的产业项目。基地占地11万平方米,共养殖了5万只藏鸡,注射疫苗后,就将这些藏鸡放到另一个区域“待产”。

  三有村的藏鸡蛋,每三天产一枚蛋,鸡蛋营养价值很高。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让优质的本地商品走出去、形成规模效益,成为养殖基地负责人达瓦头疼的事。

  2015年,拉萨邮政在西藏邮政的统一部署下,采取了“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程+公共服务+普惠金融”为一体的邮政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道路,在电商平台上叠加便民服务、寄递服务、商旅服务等。刘众清介绍说,“我们现在和达孜、曲水、尼木三个县(区)达成了合作,目前三有村的藏鸡蛋销售得最好。”刘众清介绍道。

  在邮政的帮助下,三有村的藏鸡蛋被销往全国各地。农村电商极大地促进了我市农特产品的外销和品牌形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和运输环节的难题。与此同时,拉萨邮政帮助农牧民群众和企业代销藏香、藏辣椒、红葡萄酒、糌粑、藏红花等几十种特色农牧产品,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的致富门路,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寄递难和农牧民购物难等问题。

  初心不改

  ——雪域鸿雁的坚定守护者

  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字斟句酌、然后慎重投递现已不那么常见。写信的人少了,但邮递员并没有减少,现在他们不单单只是送信员,也是快递员。

  山路弯弯、一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在山坳间转了几转,消失在纳木湖乡达布村的大山深处。除了往来路上的村民以外,便是送件到这里的快递员对交通条件体会最深。旦增次仁的父亲杨培也曾在邮政工作,在父亲退休后,儿子接了班,继续奔波在邮路上。他说,当雄县各乡村在过去很多都是砂石路,一下雨,路就变得坑坑洼洼,走路鞋子就陷入泥巴里。

  和旦增次仁父子俩一样坚守在拉萨邮路上的邮递员共有150多名,他们其中不乏几代人都一直奋战在邮政事业战线上。近年来,乡村公路彻底变了样,不再是晴天荡土扬灰、雨天泥泞难行,而是成为串起当雄县各个村落的民生路。旦增次仁告诉记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的不断改善,倒逼邮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过去在牧区不通公路的地方,牧民经常更换草场,经常是上周还能瞧见的投递点这周却不见了,邮递员只能带着邮件四处寻找,花上比平时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将邮件送到群众手里。

  西藏地广人稀,逢年过节,当其余的快递都暂停业务之时,只有邮政的快递员还奋战在一线。由于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性,在雪域高原更能体现出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内涵。67年来的蜕变与发展,书写着时代的辉煌。拉萨邮政人将继续以脚步丈量雪域高原每一寸土地,以汗水浇灌服务好“最后一公里”的信念,为新拉萨的建设继续发挥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