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藏北故事】“西藏阳光计划”使高原人民充分享受到科技实惠

2020-11-18 中国西藏网

  人们在西藏旅行,无不惊奇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资源在高原上得以广泛利用。一座座太阳能光伏电站、一个个烧水做饭的太阳能灶、一栋栋明亮的太阳能采暖房、一排排可供热水的太阳能热水器、一片片太阳能温室大棚……遍布西藏各个角落,给农牧民群众生活带来变化,成为西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那是什么原因,使西藏的太阳能开发利用能够走在全国前列,让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实惠呢?


这是西藏江孜县一位农村妇女正在使用太阳能灶烧开水(唐召明1996年摄)

  这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多拉太阳能卫星电视接收站工作人员在擦拭电视接收仪。该接收仪利用太阳能发电来保证其使用(唐召明1997年10月18日摄)

  不久前,我在北京采访了原任西藏自治区太阳能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陈正荣和原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孟宪淦,终于使我对“西藏阳光计划”,这项对西藏太阳能开发利用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的重点科技工程有了全面了解。

  这是孟宪淦(右)正在向来访的陈正荣(左)介绍他新出版的《砚林心田》画册(唐召明2020年10月14日摄)

  千百年来,在西藏高原,农牧民吃的是牛羊肉,烧的是牛羊粪、秸秆,点的是酥油灯。“能源”,在这里只是个空洞模糊的概念,而现在全然不同了。


这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城新建的居民太阳能采暖楼(唐召明2009年8月6日摄)

  西藏城镇和乡村现在不仅随处可见一个个太阳能路灯、一栋栋太阳能采暖房、一座座太阳能通讯基站,就连牧民家也常常可以看到安放在窗前、屋顶和院内发电的电池板,烧水做饭的太阳能灶。

  太阳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而西藏高原又是世界上太阳能极为丰富的地方,大部分地方的年日照时数都在3000小时以上。

  由于西藏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耗少,加之纬度低、阴雨多云的天气少,所以阳光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在拉萨,如果用一个采光面积2平方米的太阳能灶做饭或烧水,它的速度和一个2千瓦的电炉差不多。

  而藏北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其日照时间更长,太阳辐射也就更强。

  但是,西藏过去80%以上的能源却依靠牛粪和薪柴,严重制约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32个无电县中,西藏就占了21个。为此,西藏科委开始有计划、小规模地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因为利用太阳能烧水做饭和发电照明,既方便又干净,老天爷还不收燃料费。

  这是原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右三)与原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牛瑞周(右一)、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组办公室主任王海(左五)、孟宪淦(左三)、陈正荣(左一)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参观时合影留念(唐召明提供,1990年摄)

  陈正荣回忆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阴法唐十分重视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他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和召开相关会议来研究解决能源问题,并从西藏财政拨出大额专款用于此项工作。”

  当时,全国在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上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经验不多,加上西藏研究人才缺乏,要尽快把西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有着许多困难。唯一办法是联合全国在此领域的科技力量,进行协作攻关,重点突破。

  于是,1989年陈正荣提出“西藏阳光计划”设想,很快就得到中央和西藏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1990年2月27日,时任“国务院西藏经济工作咨询组办公室”主任王海和国家计委资源司负责人,召集国家能源部、农业部和中国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电工所、中国太阳能学会、机电部六所等单位20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开会,专题研究西藏太阳能开发利用问题,并决定组织成立一个专家组赴西藏考察,编制太阳能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这个专家组由时任中国太阳能学会办公室主任孟宪淦任组长,西藏太阳能研究所主要负责人陈正荣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朱明堂任考察组副组长。

  1990年5月,专家组一行由时任国家计委资源司朱俊生带队进藏考察,并于同年7月编制出“西藏阳光计划”,经西藏自治区政府同意,报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全面实施。

  “西藏阳光计划”旨在加快西藏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其目的是尽快缓解农牧区能源的紧缺问题。计划从1990年至2000年,推广太阳灶50000台、太阳能灯10000台,建设太阳能采暖房20万平米,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5000平米,发放各类小型光伏发电系统150千瓦,总投资约1.5亿元。其中,国家计委项目资金投入500万元,西藏自治区政府投入配套资金200万元,其它由用户和群众自筹。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西藏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建成的功率为25千瓦的光伏电站。它是我国当时建成的最大太阳能电站(唐召明2009年8月2日摄)

  2000年,“西藏阳光计划”全部实施后,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加快西藏太阳能利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90年代初在那曲地区建成的功率为25千瓦的双湖特别区电站,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紧接着,西藏又实施了“金太阳工程”,新建光伏电站62座,发放光伏发电系统17.6万套,总投资近20亿元,解决了70多万农牧民群众的用电问题。

  据测算,西藏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现在每年可节能12.7万吨的标准煤、价值人民币1亿元左右。

  在“西藏阳光计划”提出、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陈正荣勇于攻关,所主持研究的“西藏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获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太阳能金属相变蓄热炉”项目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和西藏科技发明二等奖。

  陈正荣大学毕业进藏工作35年,曾担任西藏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及西藏农科院院长等职务。谈起西藏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他记忆犹新、一往情深。

  今年78岁的孟宪淦,因为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而与西藏结缘。“西藏阳光计划”实施10年间,这位我国最早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工作者克服高寒缺氧、多次远赴西藏指导工作,为“西藏阳光计划”的顺利实施作出重要贡献。

  说起孟宪淦,少不了要提及他过去在工作之余,所进行的中国砚台文化收藏和研究工作。“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承载,因为古人就靠笔墨纸砚来传播中国文化。同时,砚也是高雅的艺术品,有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宪淦说。

  近十年来,孟宪淦不仅在市面上买砚台,还经常请一些雕刻家将自己在各地找寻到的砚石雕刻成《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宝黛共读西厢等精品砚。

  我在他家中采访时看到,他屋里堆满了上百件大小不同的砚台,并出版了《砚林心田》画册。

  话又回到西藏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成效上来。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太阳能资源被广泛应用于照明、取暖、通信、广播电视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藏北高原牧民群众通过利用太阳能资源不仅彻底告别了使用酥油灯照明的历史,还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冰箱和手机,实现了磨糌粑、打酥油等方面的机械化,提高了生活质量,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