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新中国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基本经验

2019-08-28 王延中 中国民族宗教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历来是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我国的多民族国情和民族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逐步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并在民族地区予以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当时民族问题面临的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形成了民族交融发展的八条基本经验。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始终把民族工作置于国家发展稳定、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大局中的重要位置,在新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制定了一系列解决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民族事务管理独具特色,健全的民族工作机构、不断完善的民族法制体系、日益丰富的民族政策体系、高效的民族工作机制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更加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将民族平等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指导原则,各民族“从过去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变为平等、互助的关系”[1]。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党和政府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作为国家利益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3]。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基础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补贴和照顾。党和政府还重视民族工作机构和民族工作机制在做好民族工作中的作用。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各地方也陆续建立了相应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1951年3月,政务院建立民族工作会议制度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将解决好民族问题置于加速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实践中,把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提高全党对民族问题的重视”。《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基本国策,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共同致富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4]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把改革开放这个总方针总政策进一步贯彻到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去”[5],民族地区也在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党和国家还制定对口支援与横向经济联合等新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不仅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得到重新确立,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机构、民族工作机制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部门主动参与了民族地区具体的经济工作和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民族法制建设也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内容完备的民族法律体系。江泽民同志将我国的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指出:“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总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6]民族工作的开展越发摆在了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进入21世纪,党中央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主题,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民族问题摆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十三五”促进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党的十九大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8]。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即“八个坚持”[9]。这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创举,也是新中国民族交融发展70年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选择,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没有照搬照抄苏联和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模式,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族人民意愿、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切实有效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视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统一,将党的领导“作为民族平等团结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10],并在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党中央构建并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在宪法中得到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方向。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重视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把各族人民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设想的。邓小平同志还将“实现民族真正的平等、民族大团结,真正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全面实现民族繁荣发展”[11]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局中,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使发展顺应“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要将民族工作摆在党的重要议程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要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关系,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是“三个离不开”的依存关系。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汇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方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实施,保障民族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形势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还将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三个不容”,确立了民族工作“两个共同”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四个认同”基础上增加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和区域自治的历史选择,没有照搬照抄任何国家的模式,是我国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性道路的正确探索。党和国家将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本路径,其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党和国家还进一步明确:坚持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是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民族法治建设,实现对民族事务的依法治理。

  三、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

  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统筹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实现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扎实的物质基础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动力源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配置大量物资和专业技术人才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帮扶救济工作,少数民族贫病交加、穷困潦倒的问题迅速解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五”“二五”计划、“上山下乡”及“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或实施,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国家制定的促进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民族教育等政策,提升了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水平。国家大规模帮扶的措施打下了“民族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并加强”[13]。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是“六五”时期至“九五”时期)以及对外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边境贸易、民族贸易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落地民族地区。财政税收扶持、对口支援、“智力支边”等举措,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世纪末,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产值飞跃式增长,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这些成就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投入更多资金和物力,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陆续安排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和中小型公益性项目,制定并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抓好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随着“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精准扶贫政策、“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的建设规模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显著改善,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五个认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14]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建立社会主义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任务也要求建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从1950年7月到1952年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各少数民族地区访问。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条幅,作为礼物让访问团成员送给各兄弟民族。周恩来同志题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人民公敌,实行少数民族的区域自治和人民自卫,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发展经济文化,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国家也为缩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采取扶持援助措施。各民族在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凝聚力量、团结奋斗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建设中丰富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1981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口号,“两个离不开”思想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在全面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示范表彰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等,在实践中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引向深入。1990年,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继续丰富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200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明确了各民族的共同任务和目标,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共同目标、价值取向和个人行为规范三个层面凝聚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共同命运、共同理想的认同,成为各民族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遵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等共同构成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内涵,成为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等实践,赋予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新内涵,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五、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国所有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15],也是新中国70年所有民族政策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持续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历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萌芽与发端,走过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9年的探索与发展,在2009年后进入了明确创建与全面推进的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最重要的基础。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工作机制也不断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容包括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积极树立各级各类示范典型,大力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场所。民族团结事业的思想理论、示范创建、模范表彰与其他相关政策措施一道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经验之一。

  六、不断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结晶。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形成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为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不同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阶段性特征,先后确立了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推进了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决策,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不断推进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完善,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完备体系。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体系包括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等多个方面,涉及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保障。

  七、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历史上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作为政治追求。新中国是在民族国家时代建立的现代多民族国家,但是我国不是按民族划界,而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关系到我国繁荣、稳定、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着眼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6]新中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的关系,而搞好民族关系的前提就是反对两种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毛泽东同志还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两种民族主义的性质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同志强调,两种民族主义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而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目的是各民族共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党和政府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的分裂活动作坚决回击。邓小平同志把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条件,“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17],把民族团结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将民族团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来源。党和政府在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坚决反对和打击“台独”活动及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保证。两种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党和国家始终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18]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也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旗帜,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19],这是党和国家坚持“四个维护”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的集中体现。党和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将“两个共同”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不断发展和巩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将国家统一作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坚决反对和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这深刻揭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党的事业的重要保证[2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1],要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党和国家从维护民族团结出发,提高对“五个认同”的认识,解决各民族一家人的认识问题。在民族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宣传教育活动。党和国家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给民族分裂主义定性,给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画下红线,有效地震慑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党和国家通过立法行动,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坚决打击一切民族分裂势力,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党和国家还大力帮助西藏和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妥善做好涉藏涉疆工作,维护地区稳定和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确保涉藏涉疆工作及民族事务治理有利于国家发展大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更是实现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民族分裂主义是破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最大危险,更是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最大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强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22]。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切实做好涉藏涉疆工作,确保涉藏涉疆工作及民族事务治理有利于国家发展大局。

  八、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事务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与使命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国情的需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2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24]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坚持党对民族事务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各族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国家统一、人民团结、国内各民族团结,作为国家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事业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形成和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真正的政治平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展的步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巩固和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时代主题,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四个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方面迈入了新时代。“八个坚持”成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集中概括,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把“四个认同”上升为“五个认同”,增加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进一步明确了党的领导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推进“两个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之后,进一步健全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确保民族工作领域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历史实践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关键,也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民族政策文件汇编(第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

  [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3]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民族论坛,2010,(10).

  [4] 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发[1987]13号文件)[C]//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85.

  [5]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文件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5.

  [6]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93.

  [7][20]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5.

  [8][1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32.

  [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同心筑梦开新境继往开来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求是,2017,(14).

  [10] 桑杰.关于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几点思考[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1226/c85037-23948554.html.2019-05-25.

  [11]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民族论坛,2010,(10).

  [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1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37-238.

  [15]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1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3.

  [17]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8]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612.

  [19]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26.

  [2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93.

  [22] 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01(1).

  [2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18日)[C]//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8.

  [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