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藏区动态

王文涛:以手术刀为“武器”的“虫癌”斗士

2018-08-20 刘佩佩 四川新闻网


王文涛教授(第二排左五)参与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开展的卫生下乡活动。


王文涛教授(第一排左二)在甘孜州人民医院为当地医生讲解病例。

8月20日上午,川大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的手机微信不断响起,原来,是甘孜州的医生发来了当地肝包虫病人的病情图片,这是王文涛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一个小小缩影。2018年,四川卫生计生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实施贫困地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旨在打造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可支撑的本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让当地群众留下本地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而早在四川“传帮带”工程实施之前,王文涛就已经在做这样的事。2006年,王文涛第一次到甘孜见到了当地的肝包虫病人,从那开始,在他心里就一直牵挂着那里的病人,此后,他频繁深入藏区,已坚持了整整12年时间。在为当地患者治病的同时,还着力培养当地的医生。目前,这些医生的医疗技术显著提高,其中已经有不少医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肝脏手术。

冬天在高原做手术靠吸氧 仍12年坚持到藏区

据了解,包虫是一种肉眼无法察觉的寄生虫,往往寄生在狗身上,通过与人接触、或被污染的食物、河水、甚至空气,进入人的身体,最终寄生在肝脏上,潜伏期可长达5-30年。川大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则是一名以手术刀为“武器”的“虫癌”斗士。

王文涛今年51岁,从医28年。第一次见到甘孜当地的中晚期肝包虫患者是在2006年。“骨瘦如柴、腹部因积水高高鼓起。”12年过去了,王文涛仍然能清晰记得当时患者的可怜模样。从那时起,王文涛在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要持续关注这群肝包虫病人。据王王文涛回忆,当时甘孜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条件也很不好。冬天做手术都需要在手术室里放火炉,才能保证手术医生的手不被冻僵。那时,医院每年的手术也就在20台左右。

现在,甘孜州人民医院的医疗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修起了大楼,引进了先进设备。但自然条件的艰苦却没法改变。王文涛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每到冬天,氧气会变得稀薄,他在当地走路时也会心慌气短,甚至嘴唇颜色也会变乌。因此,为病人做手术时需要吸着氧才能维持好的状态。甘孜条件艰苦,是什么让王文涛一直坚持呢?他说,治疗包虫病其实是一种社会责任,他作为一名相关领域的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做这件事。同时,当地医生的坚守和对学技术的渴望也感动了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持,为当地患者带去治愈的希望。

从2006年开始,王文涛坚持12年频繁深入藏区,为当地的包虫病治疗提供技术和人才培养。同时,在这12年里,国家和四川省关于包虫病治疗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政策也为王文涛提供了很大的信心和支持。


王文涛教授(图中)手把手将手术技术传授给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生。


由于高原反应,王文涛教授需要吸氧来缓解身体不适状况。

突破传统手术方式 自体肝移植省钱又有效

王文涛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传统的肝移植对藏区的患者来说就是一个美好的泡沫。首先,肝源稀缺,等待时间久。其次,移植费用贵,患者承受不起。最后,即便是做了传统肝移植,术后的排异需要每年吃昂贵的排异药物,一两个月就需要到医院随访调药,路途的遥远和昂贵的药费都让藏区患者承受不起。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王文涛在2014完成了首例自体肝移植,突破了传统肝移植对藏区患者的局限。

据介绍,自体肝移植是肝脏外科世界顶尖的手术,手术难度非常大,平均一台手术需要12小时,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团队合作的手术。目前,在全国只有三家医院可以做该手术。为何这么难?王文涛说,自体肝移植需要切除患者被肝包虫侵蚀的部分,把剩下好的部分整理拼合并重建血管从而组装成“新肝脏”,最后在移植回病人体内。“我从99年开始从事肝移植,整整积累了近20年,才能完成该手术,手术难度确实很大。”

为了让甘孜州当地患者在当地就能享受到世界顶尖的肝移植技术,2016年12月15日,川大华西医院多学科团队在海拔2900米的甘孜州人民医院完成了第一例肝包虫病患者自体肝移植手术,王文涛是主刀医生。据了解,当时接受自体肝移植的患者是甘孜州石渠县22岁姑娘拥章。接受手术时,拥章的病已到了晚期,如果没有自体肝移植技术,等待拥章的也将是死亡。所幸,王文涛成功为她进行了自体肝移植。

王文涛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该手术是世界首例高原肝脏外科巅峰级手术。对当地患者来说,自体肝移植不用等肝源,也不存在排异的问题,同时费用也大大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截止目前,王文涛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已经实施了12例自体肝移植手术,12位病人在术后都已回归正常生活。

“手把手”传授技术 已有医生能独立完成复杂手术

王文涛12年的坚持,已经有了成效。据王文涛介绍,在过去,甘孜州的医生对复杂肝病手术是不敢碰的。而现在,该院已经有7个医生可以独立完成右半肝的复诊疑难手术。同时,还有3位医生可以完成各种侵犯了胆管、血管的肝切除手术,而且还能完成血管重建。“这非常的不容易,当地的百姓可以不用大老远跑到华西来就能接受治疗。”

而作为最为有难度的自体肝移植,目前当地的医生还不能独立完成,王文涛每个月会在当地完成一台这样的手术。“让当地医生全程参与进来,虽然还不能独立做,但也是一种见识,见识过最难的了,对其他的有难度的手术学习起来就会更有信心。”

这样的成效,是怎样做到的?王文涛说,近三年来,他一个月两次到甘孜,在甘孜州人民医院现场为当地医生讲课、一起查房、一起合作手术,手把手的传授技术。当他回到成都之后,技术的传授依然没有断,川大华西医院远程会诊中心持续发力,甘孜当地医生把疑难杂症的相关情况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告诉华西的专家团队,病人手术能不能做?能做的话该怎么来做?专家团队一一讲给甘孜当地医生听。除此,还有微信沟通,可以及时回复当地医生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来把控当地医生的治疗质量,通过层层把关,甘孜当地肝脏手术围产期死亡率在低于千分之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文涛说,除了医生的付出,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视也大大地促进了甘孜包虫病的攻克。这种变化用一组数据可以体现,2008年到2014年,甘孜州人民医院每年完成的包虫病手术在100台左右。2015年,包虫病攻坚战的开展联动了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推动包虫病的治疗。2015年11月至2018年8月,甘孜州人民医院总共完成复杂疑难的包虫病手术1316例,同时,还收治了2495例未做手术的综合治疗患者。

当地患者不善言辞,多以献哈达的方式来表示感谢,这些年来,王文涛收到的哈达不计其数。(图片由川大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