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接地气聚人气 “百姓宣讲团”传播基层正能量

2020-11-28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有这样一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百姓宣讲团。提起宣讲团,百姓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宣讲团的老师用人人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宣讲党的政策,结合农牧民自身现有条件并把各种经济发展信息带给我们,要不是宣讲团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信息源。”


图为百姓宣讲团在基层开展宣讲活动

  “百姓宣讲团”成立于2014年,是由公检法司干部、党校老师、卸任老干部、老党员和普通群众等组成。杨秀才让是兴海县委党校副校长,同时也是宣讲团的副团长。

  2020年,在中宣部开展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和优秀理论宣讲微信公众号表彰活动中,杨秀才让荣获“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在他看来,加入百姓宣讲团,完全是个人爱好。“我之前当过老师,给学生们教藏语和政治。可能是受此影响,我喜欢宣讲,愿意用大白话去跟群众交流。”

  脚踏高原大地,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

  杨秀才让说,“从事基层宣讲工作以来,我发现以往的宣讲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座谈会、报告会并不接地气,宣讲者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宣讲工作往往收效甚微”。为了能让老百姓接受自己的宣讲方式,杨秀才让私底下没少琢磨。在不断地实践中,他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成效显著的理论宣讲新模式。

  “你饿了,我给你一条鱼好还是教你打渔好?要想脱贫就得靠自己努力学门手艺!”杨秀才让简单幽默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让农牧民群众在欢乐中学到知识。

  每次宣讲过后,围绕大家关心关注的经济发展、扶贫脱贫、医疗卫生、党的建设等问题,杨秀才让还会采用有问有答的“提问式”互动宣讲,让农牧民印象更加深刻,使中央和省州会议精神以及党的各项惠民、富民、为民政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老百姓见到他都亲切地称他为“杨教授”。在他的带领下,“百姓宣讲团”共开展宣讲交流活动380余场次。


图为百姓宣讲团在基层开展宣讲活动

  缺氧不缺精神,宣讲工作一个村社都不少

  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山大沟深,全县平均海拔4300米,下乡宣讲路途远,交通不便。杨秀才让说:“我始终牢记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缺氧不缺精神’谆谆教导,再遥远的路途、再艰苦的条件、再偏远的村庄,我都要主动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兴海人,杨秀才让毕业后回到家乡,“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我都要把农牧民放在心上。”他结合理论政策法规宣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谈及在宣讲过程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杨秀才让说:“到现在都记得温泉乡多巴村和中铁乡豆后塘村宣讲途中经历的车辆险情。”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对基层宣讲的初心,反而坚定了他对宣讲工作的意志和决心,他宣讲的足迹遍布兴海县每一个乡镇和村社。


图为百姓宣讲团在基层开展宣讲活动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理论宣讲新能力

  杨秀才让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他认为,作为理论宣讲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才能达到新时期政治理论宣讲工作的更高要求。

  同时,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同群众实际相结合,把宣讲内容同宣讲对象相结合,积极探索最佳的宣讲方式方法,力争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精心准备的宣讲内容自然没有让群众失望。在村里的党员活动室里、在广场上、在草原上,百姓宣讲团带来的课程里,没有文件里的条条框框,没有理论政策中的概括精炼,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精准扶贫这些词语在杨秀才让嘴里都变成牧民能够听得懂的事儿。而基层群众对于这样的宣讲方式,更是喜闻乐见。

  突破宣讲瓶颈,不断拓宽理论宣讲新途径

  作为学者型宣讲员的杨秀才让深知基层宣讲的困难,“资料缺乏、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有限常常是宣讲工作的瓶颈。”他充分发挥双语优势,组织编纂了一系列宣讲资料。三年来,他编撰和翻译了《兴海县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工作职责及工作制度》《民族团结宣讲通俗读本》《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读本》《农牧区实用法规百问》等一系列实用读本和手册,为基层宣讲常态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丰富宣讲方式,杨秀才让还想到了新媒体传播形式。他编写的以农牧民群众签订合同而引发纠纷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讲剧本《欺骗》,由海南州司法局拍摄成微电影。在基层播放后,引起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强烈反响,为基层宣讲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中国西藏网 综合/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