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藏北故事】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激情时

2019-11-12 唐召明 中国西藏网

  2001年7月6日,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兵分两路,一路去申扎县马跃乡考察附近山上的岩画;一路由“洛书记”率领考察班戈县保吉乡的溶洞,而我恰好被分到“洛书记”这一路,也就留下了今天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感动。


图为唐召明在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丹珍家中做客(唐召明1998年摄)

  我一直习惯称呼原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组委会主任洛桑丹珍为“洛书记”,而不是“洛主任”。因为他不仅是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双湖首任书记,还曾是那曲地委书记。

  我们到一个小山洞去考察,“洛书记”也要跟着进去。这个洞只能一个个爬进去,出来时再一个个退着爬出来。我坚持要进洞,“洛书记”说:“那不行,你是汉族,你扛不住,你在洞口守着就行。”他把我留在了洞口,而自己却钻进了洞。

  在这氧气不及平原一半的无人区,洞里就更缺氧气了,形象地说,我们在内地呼吸一次在那里就要呼吸两三次。

  不一会儿,当63岁的“洛书记”和藏医学专家格桑顿珠像个土人似地从洞里退了出来,我上前去拉拽时,眼眶猛然变得湿润润的。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依我说:只是未到激情时。

  我自信自己属于硬汉一类的人。在20多年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中,遇到的艰难困苦不计其数,但一直不屈不挠,拼搏奋进,很少有望而却步甚至伤心落泪的时候,而此时我却被“洛书记”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挥了泪!

  看着这位与我有着父兄般友谊、深深被感动的老人,我不由得回忆起他的传奇人生。

  在藏北无人区科考中,63岁的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丹珍抢着去身后狭小的洞里去探洞,当爬出洞时,全身沾满了泥土。(唐召明2001年摄)

  “洛书记”是一位从农奴到国家主人的副省级干部。 

  在旧西藏,因洛桑丹珍的父母是贵族的奴隶,他从小也就成了奴隶而没有人身自由。10多岁的他,经常饿着肚子在日喀则拉孜县给贵族家看孩子。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这是小奴隶洛桑丹珍和无数藏族同胞命运的拐点。解放后的第三年,“金珠玛米”(解放军)送他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预科班读书。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需要大量干部,他响应号召,提前结束学业,返回西藏参加家乡建设。

  上世纪70年代,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大幕,在他多年的倡导下拉开了。

  当时,洛桑丹珍是申扎县县长,为解决牧民的温饱和畜草矛盾,他把目光投向北方那片20多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  

  为此,他三次带人在这“万径人踪灭”的亘古荒原上考察,其考察成果有力推动政府作出了开发藏北无人区的决策:将申扎县一分为三,成立双湖和文部两个县级办事处,并任命洛桑丹珍为双湖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2053名牧民由此赶着16万多头(只)牛羊,首批进入藏北无人区。

  后来,双湖和文部两个办事处变成了双湖特别区和尼玛县。再后来,双湖特别区变成了双湖县。

  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取得协调平衡,在保护好野生动物和草原植被的前提下,以发展畜牧业为基础,将藏北丰富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造福藏北人民,已成为科学界和无人区拓荒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由于保护无人区生态环境和发展藏北地区经济文化、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是两个相辅相成、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当地政府和科学界已开始酝酿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多学科的科学考察活动。

  图为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人员在拉萨布达拉宫前挥旗出征无人区,并合影留念(唐召明2001年6月26日摄)

  于是,2001年6月26日,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藏北高原无人区科考团”成立,并在布达拉宫广场正式挥旗开拔。我参与其中,并兼任该团副团长。

  这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以期为保护、经营好这块世界上最大、最奇异和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处女地,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方略。(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