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新时代•边疆行】红色记忆闪耀国门 人民不会忘记十八军

2019-08-23 刘莉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金东乡是一个边境乡,处在为祖国守边固边的最前沿。在金东乡的国门讲习所里,有一块朴素的石碑,记述了十八军与这片美丽热土的红色回忆。


图为金东乡国门讲习所石碑 摄影:刘莉

  石碑用汉藏双语刻就,题为“桃树下的红色记忆”,正文为“据考证,当年18军401团的三营营房指挥部搭建在眼前的大桃树下,部队曾经在此地了解民情,研究战事。这棵树见证了我军维护地方稳定,清剿悍匪的战斗过程,至今每年3月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前来抚今追昔,表达对先辈们的崇高敬意。”


图为十八军有关遗址 摄影:刘莉翻拍自朗县国门讲习所。

  此外,在金东乡西日卡村村庄中心区域,还保留着十八军四〇一团三营某连平叛前线指挥部的石木结构建筑,至今残存的墙体上,仍有12处射击孔。

  十八军,是一支意志比钢铁更坚硬的部队;是一支为了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毅然进行“第二次长征”的部队;是一支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部队……

  时光回溯至1950年1月2日,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电令改由西南局主要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任务。刘伯承、邓小平等西南局首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由张国华率英勇善战、作风顽强的十八军进军西藏。

  1950年3月,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了隆重的进藏誓师大会。战士们庄严宣誓:“一定要把灿烂的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去!”随后,由军人、学者、技术人员等组成的1.4万余人的大军开始向西藏挺进。大军爬雪山、忍饥饿,边走边修路、修机场……付出巨大代价抵达西藏门户昌都。其中,仅2000多公里的川藏线,平均1公里就牺牲1名战士。

  1950年10月6日至24日,解放军以十八军为主力,在昌都打赢了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社会发展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图为边境小康示范村金东乡巴龙村一角 摄影:刘莉

  如今,67年过去了,曾经闭塞贫困的金东乡的发展就是西藏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2019年,金东乡开、复工建设项目43项,总投资6.38亿元;全乡各类牲畜存栏15274头,成立了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家商贸服务有限公司、3家农牧民施工队。此前还申报了帮玛村养羊合作社、屠宰场等10个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扶贫温室大棚、畜产品加工厂等项目效益,累计受益贫困户223户,实现分红6万余元。

  金东乡还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以工代训的方式,投入到小康村和219国道等大型项目建设中,实现人均增收2000至3000元。此外,金东乡还实现了贫困户并户赡养全覆盖,使49名因分户致贫的孤寡老人稳定脱贫。

  据金东乡的志愿者们介绍,该乡东雄村有一位名叫拉吉的老人,在民主改革前是农奴,不仅劳动强度大、吃不饱穿不暖,还随时可能遭到农奴主的迫害。她的姐姐就是因为没做好农奴主派的活,就被农奴主活活打死。民主改革后,拉吉家分到了土地、房子,现在日子过得很幸福。


图为老桃树全貌 摄影:刘莉

  志愿者们说,当年是共产党解放了农奴,如今又是共产党送来了好生活,大家用心保存十八军的遗迹,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大家认为,“作为边境乡的居民,对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就是用心守土固边,做到生产是放哨,放牧是巡逻,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堡垒。”


图为老桃树硕果累累 摄影:刘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边境的高原阳光明媚灼热,硕果累累的老桃树张开宽阔的树冠,洒下一片惬意的浓荫,庇护着在树下休息的人们。旁边,是猎猎飞扬的五星红旗。(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