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揭秘 | 御笔亲题的泸定桥缘何保存至今

2019-04-18 王媛媛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走上位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境内的泸定桥,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两句诗。然而在无数游客参观铁索桥,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奇绝惊险的壮丽史诗时,却鲜有人了解这座始建于300多年前、得名于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桥梁缘何保存至今。通过泸定桥桥东的御制泸定桥碑以及景区讲解员的解说,中国西藏网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图为泸定桥。摄影:王媛媛


图为游客在泸定桥上留影。摄影:王媛媛


十秒,带你看泸定桥。拍摄:王媛媛 剪辑:王媛媛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平定喋吧昌侧集烈之乱后,为一统山河,康熙皇帝下旨批准修建了大渡河上第一座桥梁。四川巡抚能泰协同提督岳升龙观察大渡河沿线地形,并进行测量,发现距离化林营八十里有一个地方山趾平坦,地名叫做“安乐”,打算在这里仿照铁索桥规制建桥,以方便往来旅客。康熙皇帝看了奏折后批示:“朕嘉其意”,下诏顺应他的请求,于是聚集工匠开始制造。

  泸定桥全长101.67米,宽3米,由13条铁索系于两岸。9根作底链,4根分作两侧扶手,上铺木板以作桥面。

  铁链由28毫米的铁条手工锻打成长形扣环链接而成,扣环长17-21厘米,外径9厘米。13根铁链总计12164个铁环,重21吨左右。

  修建泸定桥的铁工是谁?答案可从桥头将军柱上刻有的“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椿重一千八”字样窥见一斑。相传,马之常系修桥的掌墨师傅;修桥需要的普通人力,则从当地抽调。


图为铁环上的印章。摄影:王媛媛


图为两侧扶手链的柱石。摄影:王媛媛

  在西桥亭上,讲解员告诉我们,从铁索上的特殊印记可以对打造铁环的铁匠们了解一二。“仔细看,这个铁环上是有印章的,这个印章就表明打造铁环的匠人。”康熙皇帝修建铁索桥是要造福一方,沟通藏汉两地,桥的质量必须要有保障。为了追究责任,打造铁链的工匠会在自己负责打制的铁环上盖上印章。

  铁链打造好了,在没有现代设备的古代,粗重的铁环是如何“越过”礁石密布、漩涡丛生的大渡河,拉到另一边的呢?这不仅有营建人员的心血,更凝聚了藏族民众的传统造桥智慧。据《小方壶斋与地丛钞》载:“曾于东岸先系铁索,以小舟载铁链过重,未及对岸辄复,久之不成。后一番僧教以巨绳先系两岸,每绳上用十数短竹筒贯之,再以铁索入筒,缚绳数十丈,于对岸牵拽其筒,筒达铁索亦至。”

  把溜索渡人的办法灵活地运用在桥梁建筑中,让铁环成功拉到河西岸。铁索桥的两端则分别固定在两根铁桩上,铁柱为“将军柱”。“将军柱”旁的石头为两侧扶手链的柱石,其主要功能为保持每侧两根扶手链之间的高差。石头之间打有榫头,并用传统糯米、石灰和鸡蛋清粘合。

  1706年 5月15日桥合拢告竣。桥建成后,所有使命的往来,络绎不绝的邮递,军民商人的车辆负载,都得以安全快速通过,巡抚能泰将图纸呈于康熙皇帝阅视后,康熙皇帝龙颜大悦,谕批“深惬朕怀”,并亲赐桥名为“泸定”,意为“仓侧集烈之乱已经平定,泸河两岸得以安定”。

  桥梁建好后,修缮及维护工作交由当地官员负责。讲解员介绍,对于泸定桥的维修,采取三年一小修(换桥板),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进行维修)的办法。“现在铁索桥的铁环80%以上都是原来的,历次维修中只更换了小部分的铁环。”

  建桥之始的严格规定,桥成后的周密维护,让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桥梁虽遭受数次劫难,却依旧为民“贻无穷之力”。如今古老的桥梁早已不复当初的交通要道,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李元梅 部分内容参考夏芸著《〈御制泸定桥碑记〉补充解析》和文荣普著《〈御制泸定桥碑记〉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