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新时代•藏东明珠】舌尖美味:这碗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能吃多少?

2018-06-01 孔夏 中国西藏网

  “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 面食,历史悠久,广受欢迎。近日,记者来到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体验了当地的面食文化。

  “没吃过加加面,就等于没来过盐井”,当地人常这样骄傲地说起家乡的 “面”。“筋、韧、鲜、嫩”是加加面给记者最直接的味蕾冲击。面食劲道,入口醇香,滑过唇齿,咸香中弥漫清甜。吃饭间歇,食客比拼着谁吃了多少碗,好不热闹。食至最后,果拉丛农家乐老板果拉卓玛拉姆,以当地的民歌向客人们敬酒,三口一杯,直至酒酣畅然。


图为果拉卓玛拉姆家的加加面。摄影:陈卫国

从左到右依次是啤酒、红酒、藏红花白酒,食客按个人需求选择其中一种,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摄影:孔夏

  盐井地区的“加加面”,有其历史渊源。传说格萨尔王和后来的贵族,由于常年征战,食量很大。为了避免一次吃很多东西,他们就用每餐多次频繁添加食物来控制每餐进食量。青稞面条正好可以一点一点添加着吃,“加加面”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封众生依怙八思巴为国师,并向八思巴奉献了乌思藏十三万户的供品。公元1265年,上师八思巴奉皇命返回西藏,朵甘思地区的僧众为欢迎上师八思巴,特以盐井的“加加面”作为贡品之一供奉。为调和上师食欲,厨师以小碗面敬奉,上师连吃数碗,并大赞鲜美。从此盐井“加加面”以小碗“加、加”的方式流传下来。

  加加面经多代人的不断传承,发展成为盐井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因“琵琶猪肉”的加入而使味道更为鲜美,在西藏自治区内外享有盛名,被称赞为“来盐井,不吃加加面,遗憾终年。” 在盐井当地,这碗面,25元可以随便吃。据说,加加面目前记录保持者,能吃147碗。

  如今的“加加面”,是当地人过年、祝寿必吃的食物,已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食品。在果拉丛农家乐,“加加面”的配菜里会放一盘石子,方便进餐的人计数。每吃完一小碗,便在桌子上放上一个石子,最后以石子计数,看自己吃了多少碗。据统计,食客之间互相比拼,旁观者不断劝说,主人不断添加面条,如今吃“加加面”似乎已成为饭桌上的游戏。


图为用来计数的石子。摄影:孔夏

  “加加面是盐井的特色,我们家开了40多年了。现在旅游发展了,骑自行车的、徒步的游客特别多,他们都慕名而来,到我家里吃加加面。对我来说,一碗碗加加面里,有欢笑、有汗水、有家族的传承、有越来越好的生活。”果拉丛农家乐老板果拉卓玛如是说,“我一直经营农家乐。如今,随着政策越来越好,自己一边做农活,一边照顾顾客。现在一年的收入有50-60万。”提起未来,卓玛告诉记者:“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为了更好地经营农家乐,扩大规模,我去年在银行贷款300万,自筹160万,盖了新民宿。”


图为穿着纳西族服饰的果拉卓玛拉姆。摄影:孔夏


图为果拉卓玛拉姆用上了中国农业银行的支付码。摄影:孔夏


图为果拉卓玛拉姆家已建设完成的新民宿,据她介绍,预计今年7、8月份可以正式营业。摄影:孔夏

  据果拉卓玛拉姆介绍,她现在负责帮扶10户贫困户。当游客较多时,会找贫困户帮忙,工资日结;也会去邻居和帮扶对象家购买食材,让大家共同富裕。“把乡邻们扶持起来,让大家都过得舒服,”果拉卓玛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村民富裕。2018年3月,果拉卓玛拉姆被芒康县妇女联合会授予“妇女致富带头人”的称号。(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拿着荣誉证书的果拉卓玛拉姆。摄影:孔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