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西藏新闻 > 原创

【两会进行时】新时代的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8-03-13 刘莉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后,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部长通道”再次开启。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说,非遗“活于民间、死于庙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 


为雒树刚接受采访 摄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雒树刚表示,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主要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一方面进行抢救式保护,记录老工匠、老艺人的技艺,培养青年传承人,避免人亡技失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注重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利用好,保护好的目的是要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其文化价值、教育熏陶功能。当下,中国各级博物馆的参观人次每年已达9亿多人次,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今后要多举办故宫“石渠宝笈展”“千里江山图展”等这样的精品展览。文物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好自己的责任,使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又要活起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成就瞩目。截至2017年底,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3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文化部命名了四批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命名了1492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强化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环境进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我国先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生态区”)。尤其是近5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46亿元用于非遗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一大批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 


图为藏族唐卡大师丹巴绕旦(左二)参观唐卡展摄影:西藏日报记者 格桑伦珠 裴聪 

  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西藏非遗保护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于2005年。根据普查,发现西藏自治区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项。 

  围绕“活态传承”,强化“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两个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西藏非遗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已经形成,除了正在公示的西藏自治区第五批非遗项目,西藏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323个,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50名;市县级非遗项目1107个;按程序建立起非遗传习基地84个。 

  同时,西藏还大力推动传统唐卡绘画、藏医药、藏香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进入人们的生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让传承人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西藏林芝镇卡斯木村氆氇加工厂的女员工们 摄影:刘睿  

  在西藏山南市杰德秀镇,当地居民参与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办公室提供的项目:从项目组领取材料,10天左右织完一卷宽20厘米、长13米的细氆氇,每米最多可以领90元工钱。真巴村群众乔德吉高兴地说:“去年我一下挣了2万多元,跟丈夫出去打工挣的差不多。以前,家里5口人靠着20多亩地生活。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丈夫肩上,既心疼他又埋怨自己的无能。”乔德吉的婆婆乔拉姆,今年也在儿媳的吸引下加入了项目。目前,真巴村有39名妇女和乔德吉婆媳俩一样,在家门口加工特色围巾,足不出户就有可观经济收入。 

  山南市政府驻项目负责人冀卫军说:“按规划,未来两年仅杰德秀镇就会有3000余名群众靠传统手工艺‘精准脱贫’。项目组还在人口较为集中的扎塘镇规划了可容纳1500人同时工作的藏族服饰工坊,可带动2万余名群众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脱贫致富。” 

  “对于西藏‘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来说,这个项目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西藏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有关负责人说,“通过经济手段让更多的群众有意愿学习技艺,这符合文化传承要求。如果能够长期稳定地在海外市场销售,这绝对是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子。”(中国西藏网 综合/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