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蓝志勇:对反思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深刻启示

2021-06-21 北京日报

  《政治、经济与福利》,【美】罗伯特·A·达尔、【美】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著,蓝志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与福利》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在中国跻身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行列、开始探索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急切地希望本书的中文版能早日问世,给大家一些讨论和思考的提示。国家的发展,不应单纯从经济增长、市场行为、意识形态的角度衡量,而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思考。《政治、经济与福利》一书的思想,建立在对民主社会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有几个重要观点,对我们反思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重新审视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步成功后继续探索前行的方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一,《政治、经济与福利》一书直接指出了“现代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理论”的局限性,对西方主流观点提出了系统性的批判和发展。作者提到,在决策方面,经典自由资本主义强调每一个人的权利,把公共决策放在为私利讨价还价、少数服从多数的票决基础上,没有能力用理性来对待现代社会出现的新的集体性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等。它们的国家能力注定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不足,而社会主义国家则需要思考如何用好公权的问题。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还是自由市场、管制还是放任自由等传统的选择之外,还存在其他意义更深远的选择”。传统上看似“简单而又重要的选择”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因为经济组织所遇到的棘手问题只能通过更加谨慎地关注技术性细节才能得到解决。并且,一些所谓的重要选择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作者认为,美国的经济是过度私有化的,美国人对私有制有着教条式的偏好,因为在农业社会时期,私人所有和控制的经济组织在效率和民主方面有合理的社会基础,但这种偏好只是一种信仰,并不是公众在理性计算了它的相对优势后得出的结果。

  第二,《政治、经济与福利》是一本关于自由主义的著作。如果我们记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人类社会奋斗目标,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任务,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但是,自由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社会认识情况下,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受制于自然环境、物质条件、内心诉求、他人诉求等等。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为大众所认可的、共识性的自由观念。作者指出,完全自由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自由或许就是另一个人的奴役”。对不同的群体来说,自由会鼓励和禁止不同的行为,因为社会存在于相互的控制之中。追求自由的重点在于通过理性选择追求进步,克服对自由的阻碍。作者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对社会本质的认识超越了经典资本主义:一是意识到价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调节机制的不足,意识到这一机制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对集体公益的忽略。二是意识到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并不能没有控制,不论是市场、技术、文化还是公共事务,没有合法的控制和理性行为,这些就不可能成功。三是市场化的竞争控制手段需要有辅助性的科层结构控制手段来弥补,否则纯价格体系的运作不可能成功。四是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共政策的调节力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自由资本主义之所以有所成就,即在于对这些问题有相当的共识。对于我们来说,深刻理解自由的意义,就不会惧怕自由这一提法,而可以更好地表述自己,与世界文明对话。

  第三,协调,就是行政手段的合理使用。《政治、经济与福利》一书的核心要点也在于提出要注重协调和行使行政权力的细节。在20世纪90年代版的前言中,作者写道:“我们在20多年前(1953年)就写了这本书,批评当时盛行的观点——认为只要有几个聪明的人帮助大家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管制还是放任自由之间进行一个简单选择,就可以应对一切问题。到1991年,苏联解体了,但资本主义的方法也开始受到更大的挑战。虽然有人认为过去一个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更有利于追求自由、效率、正义、平等、安全和进步,但事实上,自由资本主义中违反这些神圣价值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我们这本书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看起来简单的道路,其实是不可能简单的。现代经济组织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只能通过不辞辛劳的对技术细节的关注才能得到解决。”

  需要注意的是,本书作者所讨论和描述的“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经典资本主义和传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本书于1953年出版,所列举的大量例子也是那个年代的例子,与后来经过不断改革的现代资本主义和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十分巨大的区别,因此,不应该进行简单类比或概念套用。但作者提出的要用好社会控制技术、追求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辛勤的努力做好国家治理的细节工作等重要的思考和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的思想前沿,有不少有益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