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班禅额尔德尼多次驾临 百年敕建寺院践行爱国爱教精神

2018-11-12 王茜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当今社会人们对佛教有很多的误解,寺庙里来来往往的香客大多数只知道磕头、烧香、拜佛、求平安、求官求财等, 人们希望满足各种各样的心愿,甚至存在一些团体和个人打着佛教旗号进行非法佛事活动的社会现象,误导信众,使佛教迷信化、商业化。其实,佛教是教导你与人为善、实践道德升华。”河北省承德普宁寺住持莫日根图感慨。


图为莫日根图接受记者采访

在主题为“从黄寺与皇家寺院看佛教中国化”的第四届黄寺论坛期间,莫日根图在接受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时介绍了承德普宁寺的历史定制和今日担当。“普宁寺始建于公元1755年,是清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平定准噶尔叛乱,实现蒙古内外一家、四海一统的构想,在避暑山庄的北面修建了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法脉传承的皇家寺院,寓意‘普天之下永远安宁’,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普宁寺碑文》《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刻有汉、满、蒙、藏4种文字的3座石碑仍完好伫立于普宁寺中。(普宁寺)建设之初就承载着促进各民族团结的重任,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都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所以它不仅仅具有佛教传承的作用,更是民族团结融合,社会和谐和睦的标志。”他说,“如今,普宁寺是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政治作用和宗教传承并重。历史上六世班禅曾驾临普宁寺,1980年,十世班禅大师也曾到普宁寺瞻拜。十一世班禅大师分别在2007年7月27日、2013年5月25日、2015年9月10日三次法驾普宁寺。”


图为普宁寺远景。寺内有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图片来源:承德旅游

康熙、乾隆皇帝曾采取“兴黄教、柔蒙藏”的政治战略。清王朝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修建寺庙,并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与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的活佛与高僧大德进行互动,在对西北、西南蒙藏诸部的镇抚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清朝的统一和巩固做出贡献。这从乾隆皇帝礼敬三世章嘉活佛和六世班禅可以窥得一斑。


2015年十一世班禅向僧众挥手致意,进入普宁寺大雄宝殿。

莫日根图说:“在新时代,随着对佛教中国化不断探索研究,普宁寺对弘法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继承藏传佛教法脉内地传承的历史使命,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藏传特色寺院文化。承德普宁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法脉传承的道场,一直遵循‘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图为2018年10月1日 普宁寺举行升国旗仪式 图片来源:普宁寺官微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集中体现。宗教活动场所是信教群众的集体宗教生活场所,也是宗教教职人员联系、服务信教群众的场所。莫日根图认为,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是在宗教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有助于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进一步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增强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多行善行、止息恶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佛教的兴盛、信众的安宁发挥应有作用。”(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