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佛教文化交流能够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11-07 蓝希峰 中国民族报

10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举行。本届论坛设置了中韩日佛教论坛、中美欧佛教论坛、澜湄流域佛教论坛、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等多场分论坛,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围绕“交流互鉴、中道圆融”的主题,共话佛教文化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佛教作为纽带,可以增进澜湄流域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2016 年3 月,澜湄六国联合发布《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提出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本届论坛上,佛教界人士提出建立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说,“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湄公河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山水相连,在政治、经济方面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传统友谊世代相传。在佛教文化方面,部分国家与我国紧邻六国的云南省一些民族地区具有共同的南传佛教信仰,因此,我国南传佛教界有充分发挥澜湄六国部分民众相同宗教信仰的优势,可以建立澜湄六国佛教交流合作平台,使南传佛教成为促进六国合作的黄金纽带。

帕松列龙庄勐说,每年,我国的南传佛教信众都会自发前往泰国、缅甸等国参加佛教活动;在一些传统节日,边境信众也会自发前来参加活动。佛教文化如使者一般,承担着文化外交的重要功能。国内外僧团互相学习、信众友好往来,不仅有利于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而且对密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社会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说,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这三大佛教体系不谋而合,都到了同一个流域——澜湄流域。对于澜湄流域六国的人民来说,佛教是共同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整个澜湄流域就像佛教的展厅和博物馆,几乎每一个佛教宗派都完整而充分地保留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作为数亿人民的文化食粮和精神信仰,形塑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可以作为纽带,增进澜湄流域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

“这几年来,我们走出国门,走到澜湄国家和世界各地广结善缘、弘法利生,同时也把世界各地的朋友请到中国来,让他们感受中国、了解中国,让友谊和善意的种子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我们帮助了他们;对于我们来说,是当地人民帮助了我们的修行。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印顺说。

积极发挥中日韩佛教黄金纽带的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增勤说,中日韩三国佛教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迄今不衰,是世界文化交流的光辉范例。希望继续发挥佛教沟通心灵、维护和平的积极作用,作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使者,维护中日韩世代友好,实现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慧光说,已故赵朴初居士提出的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构想,得到三国佛教界的积极响应。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发展世代友好关系是中日佛教徒的共同心愿。我们将继续稳固这一纽带,让和平与发展的理念继续为三国人民造福,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

佛教文化在增进祖国内地与港澳台关系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澳门佛教(国际) 联合会会长戒晟说,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澳门文化、佛教文化三者紧密联系、互为影响。澳门佛教文化溯源于祖国内地,两地佛教界关系密切,澳门佛教界传播的主要教义思想、高僧大德、知名居士很多都来自内地。祖国内地和澳门两地佛教界人士未来可以在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服务中国社会、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地同胞之间情感、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等领域共同合作,以佛教文化增进两地之间的关系。

代表星云大师参加本届论坛的台湾佛光山住持心保说,今日大陆和港澳台的佛教,既是佛门一家亲,更有着同本同源的法脉关系。我们不仅要传承各宗派法脉,更要求同存异、尊重包容、深化交流、携手合作,以多元化的方式,共同向世界阐述佛教精彩的内涵,开创中国佛教崭新的未来。

香港佛教联合会秘书长演慈介绍,内地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许多佛寺道场面临恢复重建的困难,一些祖庭寺院更是荒芜破败,亟待修葺。香港佛教界僧俗四众为此慷慨解囊、投入大量资金,协助内地佛教界恢复重建佛寺道场,在殿宇修复、佛像重光、文物保护、佛学院建设、僧才培养、佛教学术研究以及恢复丛林制度等方面,给予了真诚无私的资助护持。内地佛教近30年来的全面复兴,香港佛教界功不可没。自上世纪90 年代起,香港佛教团体纷纷成立慈善基金会,前往内地展开赈灾、扶贫、助学、基础工程建设等公益项目。其中,香港佛教联合会及香港一些寺院,如宝莲禅寺、清凉法苑、佛教愍生讲堂、慈航净苑等,汇集社会各界善心人士的力量,将佛教慈悲济世的思想落实到助学行动中,协助内地贫困地区兴建了数百所希望学校,可谓影响深远、无远弗届。香港回归祖国后,和内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觉光长老、永惺长老、一诚长老和传印长老等高僧大德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组织下,两地佛教界开展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开启了许多成效显著的互动合作模式。

演慈说,当前,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陆续通车,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将进入新时代。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全面实施,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香港和内地佛教界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极拓展自身事业的同时,香港佛教界如何发挥自身所长,继续深化两地佛教各层面、各领域的沟通,实现两地佛教界交流常态化、机制化,藉以推动两地佛教同向同行、一起繁荣、一起进步,是摆在佛教界同仁面前新的任务。

促进佛教“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王颂认为,佛教文化交流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丰富大国形象与内涵、增强中国在世界民众之中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乃至我国港澳台的一些佛教团体已经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中国大陆的佛教团体在此方面就显得经验不足。这需要我们的僧团更加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当地民情与社情,在境外开展NGO活动,就一些社会事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说,历史上,中国佛教徒为了学习域外文化与宗教,主动到域外求学,把佛教文化带回中国,然后再传到其他国家,促进了与这些国家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增进了感情。佛教在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这也是佛教徒作为民间外交形象大使的最好写照。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是佛教界的时代任务,也是推动佛教进一步走向世界、服务人类的时代责任。广大佛教四众弟子应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秉持使命意识、继承古德遗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姿态,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主动搭建平台,形成交流机制,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参与沿线国家佛教古迹修复,主动开展圣物巡展,积极传播佛教文化,不断增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统情谊,扩大中国佛教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三是总结佛教中国化经验,深入研究当地风土民情,主动融入沿线国家文化氛围。四是注重小语种外语交流人才培养,夯实宗教文化交流基础。五是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多语种介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佛教、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发展。六是加强宗教间的对话交流,凝聚集体智慧,共谱交流新篇章。

香港中文大学禅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学愚指出,许多国家特别是东亚、南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多信奉佛教,佛教文化是这些国家的主流或民族文化,深深影响乃至主导了当地社会、政治和个人的精神生活。发扬佛教文化功能和外交特长,增强中国同这些国家、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特别是佛教徒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合作,将有助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将是21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同时,中国佛教是世界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佛教和宗教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互补和合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魏道儒表示,佛教在“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应该扮演3个重要角色:首先,佛教要当维护世界和平的使者。两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坚持和平的理念和形象,应该继续发挥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其次,佛教要作增进友谊的桥梁。佛教应成为促成不同民族、国家相互理解尊重、和合共生的友谊桥梁。第三,佛教要作坚守信仰的表率。两千多年来为世人所铭记的各国佛教高僧大德,不仅缘于他们的名声,更是缘于他们的品德风范。他们在追求正道的实践中成为了超越时代和国界的人类精神楷模。在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佛教应理直气壮地宣扬自己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知灼见和正确观念,如倡导平等、反对等级,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倡导和合、反对独霸,倡导中道、反对极端,倡导圆融、反对矛盾等,为世界人民的安宁和福祉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副主席、蒙古国达西乔依伦寺住持旦巴加夫·乔伊吉加夫说,世界佛教论坛旨在为热爱世界、尊重生命的佛教徒搭建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对话交流平台,希望论坛能不断促进佛教的现代化、世界化发展。所有佛教的宗派都宣扬博爱、互助、互敬、团结的原则,蒙古国佛教界也愿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

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说,佛教徒是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使者、和平使者,历史上,佛教在文明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佛教需要重拾文化使命,担当新的历史责任,为“一带一路”注入信仰的力量、赋予文化的光彩,以佛教深邃圆融的智慧为这个时代创造新的文化、新的观念、新的文明意象,让“一带一路”不仅成为充满生机的经济增长带,更成为建构世界新文明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