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德修兼备,拉卜楞寺的曼巴扎仓教育

2018-08-15 林扎西卓玛 阿旦珍才让 中国民族报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1710年由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呼图克图大师创建,下设6个学院。1782年,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依据拉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的教学模式,创建了曼巴扎仓(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院)。曼巴扎仓作为拉卜楞寺研修藏医药学的重要基地,对外是救死扶伤的医疗机构,对内则是学僧见习的教学点。历史上,拉卜楞寺曼巴扎仓成为安多藏区影响最大的藏医药学院。目前,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研制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散”已列入国家药典,另外还有18种成药单方被列入西北五省区地区成药,行销全国。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的僧人绝大多数来自甘、青、川等地,也有部分来自内蒙古和新疆。教师除从西藏聘请外,一般从曼巴扎仓的优秀学僧中选拔。整个学习过程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学僧从一条哈达和拜师时行的跪拜礼,便开始了一生的求学生涯。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学僧每天只有3至4小时的休息时间,长达两个月的冬季辩经也十分艰苦。上午12点以前或下午3点以后是授课时间,每节课大约2至4小时。中午还要到经堂参加诵经祈祷等佛事活动。除了正常上课以外,其余时间要反复背诵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于缺勤者,曼巴扎仓将给予加大背诵任务、延长背诵时间等处罚。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供奉药师佛和马头明王金刚,学僧主修佛教密宗,研习医药学,并参与医药学实践活动。

背诵与辩论相结合是藏传佛教寺院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曼巴扎仓也不例外。藏医传统教育中的背诵考试制度起源于8世纪,由藏医药学奠基人宇妥⋅元丹贡布创定。千百年来,出现了大批熟背《四部医典》的学子,有的甚至能背诵《秘诀补遗》和《临床实践》等医术的总义和要点。每年农历四月底,由曼巴扎仓的法台(负责人)和众多格西进行词意和背诵考试,按成绩给予一定的奖惩。

曼巴扎仓的学僧只有凭借勤奋、智慧和悟性,经熟练背诵、反复辩论,才有可能获得“曼然巴”(藏医学博士)。曼巴扎仓建有考试、升级等一系列学习制度,一般要15年左右才能系统地学完所有课程。学僧按年龄、学制分初、中、高3个学级,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凡完成规定的学业、取得优异成绩者,方可升级。每年藏历二月至四月,由高级班选拔出部分优秀学僧作为老师,为初、中级班的学僧传授知识,再由高僧进行检查考核。

形象化的直观教育是寺院藏医药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曼巴扎仓墙壁上绘有人体解剖图、反映藏医基础理论的示意树喻图,悬挂有藏医系列教学挂图曼唐(医学唐卡)。这些挂图中的树喻源自《四部医典》,以树根、树干和叶、花、果作比喻,对医学理论作出形象化的解说。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辨认、采集和制作药物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僧会根据不同季节,按照药物枝、叶、根、茎、花、果的药用部分和适宜的采集时间去采药。老师对各种药物的生态、性味、功能、主治及其药用部分进行讲解,培养和提高学僧识别药物的能力。随后,在年长学僧和老师的指导下,学僧们还要掌握药物的各种剂型和炮制方法,最终制成散、丸、膏三种成药。

辩论是曼巴扎仓的主要考试方式。凡理论传授和药物辨认、制药等学习期满的学僧,均需在各级监考和全体僧侣的监督下,通过严格的学业辨论考试,才能获取升级或学位。

藏医药学认为,一位医师的能力与其品德有很大关系。知识与技术能令一个人成为专家,却不能令他成为一位良医,只有慈悲心才能令他成为一位良医。拉卜楞寺曼巴扎仓教育中,十分强调医德的培养。在《四部医典》《宇妥⋅元丹贡布传》《藏医学⋅誓约》中,关于医德的丰富内涵不仅包括医者的品德,还在医技、智慧、誓言、伦理等方面有相应的要求。从事藏医事业的人,自入门学习开始,便会背诵出自《四部医典》及相关医典中的医师戒誓。其中包括:对病者要施以慈悲、治病不能分亲疏、治病施药不能设定条件及固定回报、不贪钱财名利及不视病人之排泄物为污秽等。这些都是学僧们每天必须背诵的誓戒。《四部医典》第二部“论医生”一章对医德作了系统总结,从医生的性质、条件、定义、分类、责任、品德及功德贡献等方面,强调了医生应具备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