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小故事,大文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评介

2021-07-07 中国西藏网

  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多位学者集体编写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一套4册,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实录》的作者是徐黎丽教授领衔的团队。全书的编写历时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书中所讲述的一百多个小故事,部分出自基地的微信公众号“石榴籽心连心”,多为作者亲自田野调查编写整理而成。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录》的编辑出版,适值党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两个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重申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和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年青一代的重要性。这里,说的是西藏和新疆,其实具有全国意义,而《实录》中的小故事,无疑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可以做大文章。

  小故事可以做大文章,因为小故事里讲了大道理。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朵花可以传递春天的气息。同样,一个个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小故事,可以扩大读者的视野,让我们换一个“草根”角度观察我们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感悟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过程的发展态势,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这些充满手抓肉和奶茶醇香、散发着酥油茶和青稞酒味道的小故事,行诸文字,传播开来,可以感染人、鼓舞人、陶冶人,凝聚人心,增强我们的自信。

  小故事可以做大文章,还因为小故事可以说明大问题。小故事跳出了一般学术文章的窠臼,用普通群众和各族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随时随地发生着的各民族身边的故事。如果说动辄上万字的期刊论文、数十万字的学术著作是“阳春白雪”,小故事或许堪称“下里巴人”。然而它却更加大众化,时代化,读者更多,影响更广,作用更大,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感染更多的人。

  写好小故事并不容易,首先需要老师、学者、同学做有心人,走出讲堂和书斋,深入边疆和基层,到各族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田间地头、牧区草场,到城市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社区街道、公园广场,做田野调查、访谈记录;回到书斋,还要去粗取精,推敲取舍,整理爬梳,形诸笔墨。小故事有小故事的写法,可能也需要某种“起承转合”。人物关系交代不能太细,线索也不能太过繁杂。文字不能太长,不能讲太多的大话套话,然而又要有看点,甚至还要有铺垫、有冲突、有高潮,有韵味。一个故事折射出的个中道理,最好点到为止,“引而不发,跃如也”。《实录》中已经收录的小故事,基本上是正面的。小故事能不能讲反面的事例?能不能用反面的事例以及事物后来的转变引出教训,说明问题?或许亦可讨论。如此看来,写好小故事,需要大学问,着实不易。

  《实录》中不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像《“主儿家”:高原各民族之间的好朋友关系》,讲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青交界地区,操不同生计的汉、回、藏等民族人们之间结成的一种独特交往方式。这种关系或通过朋友介绍、或因为偶然机缘而建立,颇为普遍。长于经商的回族到藏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做买卖,往往要找自己的“主儿家”,也就是相识的当地牧民好友,把自己的帐篷支在“主儿家”附近,然后到“主儿家”送上哈达和礼品,表示敬意;而好客的主人则会在初次见面时提供一只羊供远方的客人宰杀食用,并提供水和燃料,作为回礼。回族商人将以优惠的价格优先向“主儿家”提供其所需要的商品,并优先雇用其驮畜。而“主儿家”又会为回族商人张罗生意、做他的信誉担保人,有时甚至亲自随行陪伴经商,调解可能出现的纠纷。牧区的藏族牧民进城办事,由于往往一天难以往返,也会寻找城里的汉族人做“主儿家”,吃住在“主儿家”家中。他们的骡马拴在“主儿家”的庭院里,打个招呼即可出去办事。办完事后再回来叙旧。这种互助互利的信任和友情年复一年,有时甚至是终生的。

  编写《实录》的徐黎丽等几位作者,有教授、副教授、讲师,也有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他们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老师或学生,主要在西北地区做田野调查。2019年,兰州大学入选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四部委首批认定的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徐教授是基地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儿,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如何鼓励更多的老师学生、专家学者关注这一新生事物,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挖掘、搜集、整理、编写小故事,用小故事蕴含并讲出大道理,想方设法让精彩的小故事不仅能够出版,而且能播小视频、上互联网,印小人书、出电视剧、演小品、进抖音、上快手,像“格萨尔”一样在民间传唱,得到广泛传播,从而促进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也是一个大任务。“小故事”小,常常仅一两页、千八百字,篇幅短、分量轻,“不登大雅之堂”,成不了核心论文,进不了权威期刊。在大专院校,教师要有成果用来评职称和聘岗,学生也要为在校就读期间交出科研成果而费心思花力气。如何鼓励、如何考核,有关部门似应统筹兼顾,通盘谋划。

  如果各级各类学校中研究学习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老师同学、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中,有更多的人从事这类小故事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写作,用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小故事的办法丰富和普及各自的研究成果,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加彼此间的沟通、理解、信任和欣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而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那该多好啊!(中国西藏网 文/胡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