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迎风山上的告别》——传递脱贫攻坚的温度

2020-11-20 四川日报

  一部描写残障弱势孩童的作品,却散发着健康的气息;一部罕见的不涉情爱的长篇小说,却处处流淌着爱。章泥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脱贫攻坚”这个大词的温度,背后却是章泥对这个热门和宏大叙事主题的冷静思考。章泥认为,一旦进入文学作品的范畴,必定要有美学价值和美学意境——表达脱贫攻坚,是因为她发现了这里面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情怀。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以儿童的视角来书写脱贫攻坚这个主题?

  章泥:结束全省脱贫攻坚抽查考核工作后,所有的经历涌现于脑海,那家人,那两个孩子反复出现。当我准备小说创作的时候,他们在我心里已经惦记很久了。小说中还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因医疗事故而致残的瘫子郑华,一个是先天盲童邓亮亮,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原型。在我看来,这都是最难脱的贫、最难攻的坚。我想,如果我们脱贫攻坚工作能让这样的家庭的状况都如愿改变,“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的期望也就能真正得以实现。如果我的小说能从逻辑和艺术上反映破解这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就可能从文学上对脱贫攻坚这项时代壮举,做出毛细血管似地呈现。从儿童视角反映脱贫攻坚,可以避免同质化,不过,这种陌生化的效应对写作者来说,充满诱惑也充满挑战。

  记者:作为一名作家,如何理解脱贫攻坚这个伟大的时代命题?

  章泥: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其宏伟实践精神和深厚人文精神从文化层面讲有丰沛的新内涵。书写脱贫攻坚,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是重建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联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当脱贫攻坚成为时代交付给中国的命题,这场贴近乡土、涤荡心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实践无疑是中国故事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文学最应该关注的领域之一。其中,每一个乡村的日新月异都构成了中国脱贫攻坚纪事中值得书写的一页,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所蕴含的鲜活生命力和磅礴创造力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记者: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作家不能缺席。三者相遇,会发生什么?

  章泥:文学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很多反映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学作品,既着力用审美理想观照当下的现实体验,又不断通过思辨以及独到的审察,把文学的精神能力植入作品血脉。我认为,作家们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审美创造,积极参与了中国文学精神的最新建构,他们提供的丰富文本,让我们看到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如何进入到文学叙事。特别是小说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展开对人类境遇中共同困窘的探究,积累并丰富了“脱贫攻坚”的文学经验,其中一些焕发顽强生机的作品,构成了乡土文学的崭新环节。

  记者:接下来,是否会继续关注脱贫攻坚,并进行新的创作?

  章泥:目前正在创作的有一部长篇小说《月亮的女儿》,也是我们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凉山主题的成果。在我看来,脱贫攻坚这个命题是宏大的,不只是反反复复写一个贫困的家庭脱贫,一个贫困的山村富裕,接下来,我希望自己能在有关乡村振兴的创作上有所突破,能有更新的乡村图景的书写姿态和写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