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余秀华:站在生活一边的诗人

2020-11-20 四川日报

  2014年底,家住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余秀华被媒体人发现,一部《月光落在左手上》,在征服无数读者的同时,也使诗人的身份与这位身患残疾的女性紧紧绑定。

  2020年9月,新版《月光落在左手上》面市。五年来,余秀华离婚了,也因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搬进新家,她的作品畅销不衰,凭借《月光落在左手上》30多万的销量,余秀华成为继海子之后最畅销的中国新诗作者。面对生活境遇与生活环境的变化,余秀华如何继续她的诗歌创作?如何看待自己的家乡?如何感受生活的冷暖交织?

  11月15日,余秀华携新版《月光落在左手上》做客成都,在文轩BOOKS招商店举行的“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歌分享会·成都站”亮相,畅谈诗歌创作、女性、爱情等话题,并与现场读者展开互动。

  谈作品:生活永远比文学重要

  五年前,《月光落在左手上》甫一面市,余秀华富有冲击力的语言就吸引了众多读者,读者们钦佩她对爱情的勇敢追寻,感动于她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敏锐感知。而在此后出版的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中,由于境遇和心境的变化,里面的诗不再如第一本诗集那样富有冲击力了。

  对此,余秀华坦言,痛苦有时是文学创作灵感和动力的来源,而“离婚后觉得身上的一座大山被搬走了”。余秀华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比起文学上的成就,她认为生活本身更重要,“谁会以每天生存都得不到保障为代价,去成就写作呢?这是本末倒置。可能我以后的作品在别人看来会显得平庸,但那就是我生活状态的写照,生活从来不是为写作准备的,生活永远比文学重要。”

  由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余秀华谈到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有重要启蒙意义的诗人海子。“诗歌对海子的个体存在有什么好处?难道是为了成就他的身后名吗?”余秀华发问并自答,“我特别希望海子是活着的。”

  “我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诗歌。”余秀华认为,“讨论诗歌更多地应该关注作品本身,关注文本。”针对自己的诗歌,余秀华风趣地解释,“我觉得我的人品和作品是分不开的,都一样好。”

  谈写作:语言能力本质是思维能力

  很多读者对余秀华语言风格的评价是犀利,无论是在她的诗歌中,还是在她日常的微博里,总能三言两语切中要害。而余秀华却认为,自己的语言并非犀利,只是准确,“一个人想把话说得准确,前提是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语言的能力本质上是思维的能力。”余秀华表示,自己的诗歌之所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找到了语言的平衡点,少一些会流于晦涩,多一些又显得过于直白,都不是诗意的表达。

  现场读者向余秀华分享了自己写作中面临的瓶颈或遭遇的挫折,余秀华也从自己的写作经验出发,与读者进行了交流。在她看来,新诗的表达看似很随意,把一句话进行分行处理就可以成为一首诗,“但其实新诗有内在的结构和韵律,而更重要的则是诗人思想的体现。”余秀华说,或许存在一个有思想但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写诗的人,但一定不存在一个没有思想但能够把诗写得很好的人。而她自己,“还没有遭遇过创作的瓶颈”。日常生活中的余秀华,喜欢玩手机、刷抖音,有时候玩太久了会觉得有点荒废,就尝试把电脑打开去写诗,“可能当下写不出来,就有关掉电脑继续看手机、刷抖音,过两天总能写出来。”

  余秀华告诉读者,写不出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感情,面临这种情况,她会找几个自然界的事物作参考,把感情寄托到它们中,然后以此写一首诗、两首诗,甚至五首左右,再倒回去比较它们的结构差异。她把这种方法叫作“初学者的心态”或诗人的“初心”,“就是用最初的热爱、最初的心情来完成现在正在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