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盛名不虚的艾草

2020-06-24 新华网

  五月端午,民间一向有纪念屈原大夫投江汨罗的传说,同时又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用艾作虎,戴以辟邪的种种习俗。作为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离骚》称之为不朽典范,是毋庸置疑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也拜他老人家所奠定。不出所料,在这篇布满花卉芳名的诗作中,果然有他忌日里出没于家家户户的艾蒿:“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盈要就是满腰,萧艾就是艾蒿。不难看出,《离骚》里的艾草,是与芳草相对的负面形象,旧注说它是贱草,更有注本称之为恶草。既然与芳草对称,贱草恶草应该都是气味上的输家。虽云输家,却未必无用。比《离骚》更早的《诗》三百中,也有艾的身影,《王风·采葛》云: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后来成为思念名句,而铺垫思念的采葛采萧采艾,则无疑属于服务生活的劳动。葛用来织布。萧旧注说它是荻蒿,可以作烛,有香气,古人用以祭祀。艾则用来治病疗疾。这样看来,萧艾又未必是一种东西。而且萧有香气,供应祭祀,批为贱草乃至恶草,便有些鲁莽。其实艾的气味,也属芬芳。萧艾遭到摒弃,或许在于屈原大夫对芳草的验身,秉持一种非同寻常近乎洁癖的意识,一如他对美德的热烈求索。

  至于毛诗的旧注,更多从功能出发,仅仅在意艾的治病疗疾。然而即使仅此,它便不输于芳草,或者说极有用处亦不为过。屈大夫的诗篇里说到“户服艾以盈要”,或许在他生活的时代,后来端午节采集艾草禳毒辟邪乃至却鬼镇恶的习俗便已经存在。其实,毒邪鬼恶之类,不过是前科技时代对疾病毒虫的一种笼统指代,端午时节,天气燥热,疾病瘟疫易起,毒虫繁衍滋生,而群众性的采集悬挂佩戴气味浓郁的艾草,不论祛病避疫还是驱虫,都应该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有益活动。其实,西洋医学的药理研究已经表明,艾叶是不折不扣的广谱抗菌抗病毒药物,能抑制杀伤诸多病毒和细菌,于呼吸系统疾病亦有所防治。 

  艾叶生长于田野,本草经里甚至都没有标明产地,可见它的无所不在,处处有之。不过宋朝时以汤阴和四明所产为佳,明代成化之后,则以蕲州出产为最好,并且成为贡品,天下推重,称为蕲艾。据说用别处产的艾烧烤酒坛,许久也烧不透,用蕲艾一烧便透彻,足见它盛名不虚。

  初春时节,艾草生苗成丛,白茎直生,其叶四布,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有意味的是,作为药品的艾草,采集正在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药用的艾叶,须用陈久。修治到细软,称为熟艾,如果是生艾,就会伤人筋脉。所以孟子才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至于修治的方法,时珍大爷写道: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此时得到的淡黄色洁净细柔之物,便是传说中的艾绒了。

  如你所知,艾之成为传统医学药品,主要用于火灸。作为与针砭齐名的火灸,其实是传统医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一向强调经脉理论,而针灸其实正是这种理论最具象的标本。据说《左传》指出病入膏肓的医缓,所谓“攻之不可”的“攻”,便是说的火灸,起源该说早到足够骄傲。而被历代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其中绝大部分篇幅,正是讨论针灸之基础理论。针灸先后被传到朝鲜日本以及欧洲,但在它的发祥地,却遭遇悲摧。清代的风气,重药轻针,针灸盛况不再。更要命的是,道光朝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吊诡理由,将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关闭。统治阶级的思想永远是统治思想,所谓上行下效,可以想见,此举对针灸的剧烈重创。而倡导赛先生的民国,传统医学整体遭到偏执性的限制和排斥,伟大如鲁迅,亦不能免俗,此时的针灸,更是沦落到半合法的状态。

  当然,时珍大爷的时代,火灸正当兴盛,所以艾除了现身民间习俗,还拥有无可争议的药用地位,大爷的父亲便曾为蕲艾作传,并谱写赞歌云: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作为灸的主要材料,或者艾绒堆成的艾炷,或者卷裹艾绒的艾条,从理论上讲,艾可以打理百病。所谓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艾叶本身含有挥发油等成分,千锤万捣变身艾绒后,成为既容易燃烧又热力温和,足以穿透皮肤直达深部的尤物,偏又价廉而量足,宛如善解人意无所欲求的家生慧婢,不由人不怜爱。

  此之外,艾叶生用捣汁,熟用煎汤,都可入药服下,主治吐血下痢,霍乱转筋,止伤血,止崩血,治带下,生肌肉,辟风寒,杀蛔虫,使人有子,安胎,几乎是辗转腾挪的多面手,尤其调治妇人诸病,更是别有体贴。原来尤物移人未必作祟,慧婢可人嘘寒问暖,女人并不一定难为女人,甚而女人方才体恤女人也未可知呢。说来有趣,艾之为词,又有美色之意,即孟子所谓知好色则慕少艾。原来艾之为艾,自是渊源有自。

  药食同源的道理,在艾的身上同样颠扑不破。前贤说,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干饼子,用生姜煎服,止泻痢及产后泻血,甚妙。不过,艾性至热,不可妄服,正如大爷所云: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此不可不慎也。


《我爱本草》 半夏 著 花城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关于中草药的杂文随笔集。作者半夏致敬《本草纲目》,借鉴其分类法,将文章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行文布局颇有《诗经》“兴”的味道,由诸多有趣的小故事打先锋,引出主角。文章旁征博引,语言亦庄亦谐,别有一番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