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云中记》,灾难过后的生命礼赞

2019-07-23 冯圆芳 新华日报

  “如果面对汶川地震这样的浩劫,我们能发出莫扎特《安魂曲》一样庄重肃穆的声音,那就不是对这场灾难的亵渎。”7月14日,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的汶川地震题材小说《云中记》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著名作家阿来这样说。距离“5·12”汶川地震发生已有11年,一直主张谨慎对待这段历史的阿来终于“出手”,他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回答:灾难过后,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身的生命和世界?

  长篇小说《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藏族村落在政府的帮助下,搬离了世代居住的云中村,在移民村开始新生活。村中的苯教祭师阿巴却总是惦念那些在灾难中死去的乡亲,勇敢承担起自己作为祭师的职责,安抚遇难者的亡灵。小说虽涉及宗教题材,却不把重点放在亡灵等超验因素上,而是强调经历灾难洗礼的祭师阿巴对自身价值、责任的思索和再确认。同样经历了汶川地震,阿巴的蜕变其实反映的正是作家阿来的深切体悟:“从地震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不耗费我的生命去追求那些无意义的东西,而是尽可能地用生命创造价值。”

  文学如何叙述民族灾难、讲述创伤记忆,历来是相当棘手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因为这不仅关乎文学,更关乎伦理和民族记忆的构建。分享会嘉宾、文学评论家何平认为,汶川地震后涌现了地震题材创作热潮,有些作品以不恰当的浪漫煽情构成了对灾难的消费和亵渎。阿来则提出,除了无克制的哀嚎悲痛,我们能否从灾难中获得一些正面的、更具有生长性的力量?因此,他希望《云中记》能像莫扎特《安魂曲》那样,把对生死的思索熔铸其中,在死亡面前礼赞生命,让生命恢复应有的美丽和尊严。

  小说中,作者也借祭师阿巴的视角对震后当地出现的某些现象进行批判(同时也有宽容)。乡长仁钦口口声声“争取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援”;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一条腿的央金姑娘,答应电视台拍摄自己在震后回到云中村时的情感激荡和舞蹈表演,以此引发观众的同情;村民祥巴更是乘着热气球搞网络直播,把震后的乡村作为旅游卖点……这些杂糅着真实悲伤的卖惨表演,正是阿来提示人们须警惕的“灾民意识”。

  同为分享会嘉宾的著名作家苏童还注意到,《云中记》同时触及了“如何安放人与故乡的关系”这一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当云中村成为废墟,村民们整体搬迁至移民村,人们和故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不仅在移民村出生的孩子不会说家乡话,灾后幸存的村民们也不再回到家乡,试着用遗忘来对抗悲伤。苏童提示,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尽管我们的故乡未必像云中村那样成为废墟,但它在我们的心中同样发生了“实质性的消逝”。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云中村”都需要被寻找和唤回。

  “死亡对死者来说并无意义,但对生者有意义,这份意义需要生者不断地思索。”分享会上,阿来如是说。对这段民族记忆来说,《云中记》是一份有些“迟到”,但还不算太晚的记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