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板凳耐得三年冷,佚书喜收再造功——读《汉晋春秋通释》有感

2018-09-18 梅毅 新华悦读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忽如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手捧柯美成先生新著《汉晋春秋通释》,忽然心中涌现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一诗。当年蹇涩长安的卢照邻,以东汉穷愁著书的扬雄比拟自己,他在诗中铺陈了当时京城喧喧赫赫的富贵豪华人物,借以反衬终南山内“寂寂寥寥”的作者自己。观当今之世,精明人太多,老实人太少。学术界也是如此,或依仗行政职位,或凭借名校高阶,或奔竞于官场,或趋取于名利,纷纷纭纭,不一而足。而柯先生,一个寂寞的养老金领取者,恰似诗人卢照邻和更为久远的扬雄老先生,清心寡欲、不慕荣利,以“年年岁岁一床书”的清雅状态,无欲无求的低调,孜孜不倦地继续着自己的学术追求和写作生涯。可以想见,趋荣逐利者,一定会声名俱灭;寂寂寥寥者,定当以文名流芳——“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细读《汉晋春秋通释》这本与“学者著作”迥然不同的厚书,我很快就感受到了一种天真率直的坚强性格与清新俊逸的写作情趣和求真求新的写作深度,而其中寄寓着的那种对时下学术界骄奢浮躁生态的无形批判,更激发了我本人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绵绵思绪和无限遐想。寂寥,它总能带来深沉,带来宽解和释放——所幸,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总会有柯先生这样的真学者存在!

当今中国人的历史道德、是非观念,无疑受《三国演义》影响最大。虽然属于“民间叙事”范畴,但这部书对于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评价、述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甚至是东亚历史文化圈)历史道德的衡量尺度。想当初,我八九岁就捧读《三国演义》,从小人书到真正的文字版,均爱不释手,深陷情节之中……如所周知,当今世人但凡说起《三国演义》成书源流,知与不知,皆言之凿凿地称道西晋陈寿所作的《三国志》。其实,作为蜀汉亡国臣民而入仕司马氏晋朝为官的小臣陈寿,为个人身家利害计,写“三国史”自不会尊崇其生于斯、长于斯,并曾仕于斯的蜀汉故国,而必然选择尊崇司马氏所从出、并为其所“禅代”的曹魏为正统。此正所谓尊魏所以尊晋也。而西晋灭亡之后,晋室南渡,恰恰正是这位习凿齿先生,作《汉晋春秋》五十四卷,改尊蜀汉为正统,进而才影响到日后《三国演义》作者的历史道德观念,使得刘备英雄和曹操奸雄这样的历史脸谱,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目中流传下来。

所以,习凿齿这种追寻“正统”的政治历史观念,自斯时伊始,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故此明代才子张春才说:“(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谓晋虽受魏禅而必以承汉为正,此乃千古纲常之大论也!”

但凡著史书、释史书,必先正其本、清其源,有了“正统”之纲,始能纲举目张。正是因为有了习凿齿的正本清源,“定邪正之途,明顺逆之理”(唐刘知幾《史通》语),三国这样我国历史上的“小时代”,才终于成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舞台”;正是因为有了习凿齿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认知和大力张扬,刘关张这样叱咤风云、偏居一隅的豪杰,诸葛亮这位奋战一生、志在兴汉的志士,最终成为了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超越时代的英雄楷模、智慧化身!而习凿齿,也恰恰因为他所秉持的“蜀汉正统论”,恰恰因为他所求信诸葛武侯形象的贡献,被后世称为诸葛亮的异代相知,在“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与前朝君臣“千秋同祀”!

作为一个通俗历史写作者,读《汉晋春秋通释》,最令我感慨的,是通过柯先生的分析和解析,我终于明白了习凿齿著作看似简简单单的“蜀汉纪年”,实际非常不简单——由此,历史上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从历史道德角度就不复存在,既然有了蜀汉为正统、曹魏为僭伪的历史坐标,那么三国史自然就成了“汉春秋”——由此,忠与奸,顺与逆,贤与愚,自然昭然而判!在晋室东渡、五胡乱华的大历史背景下,在桓温权利欲望膨胀的小政治生态环境中,习凿齿的“正统”历史叙述,体现了一个正直史家的卓尔不群的道德理念和不畏强权的价值取向。

每个美丽的涟漪,都能追溯到最早那颗芳香的石子!从我自童年时代阅读《三国演义》而萌发的英雄主义情结,就像一颗种子一样,一直生根发芽,最终使得我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和通俗历史写作者,后来竟能有幸站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向全国观众讲解“梅毅话英雄”系列。我想,如果言及对古代历史写作者的感谢,与其说要感谢罗贯中,毋宁说应感谢提供给我们“正统”史观的习凿齿……

从《汉晋春秋》现存佚文我们不难看出,习凿齿不仅“史才不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语),不仅敢于以蜀汉为正统书写历史,而且能超越时代的局限,秉持正义、扬善除恶,打破过往史学“为尊者讳”的潜规则。作为司马氏东晋臣子,他对于晋朝开基之祖司马懿发动政变滥杀曹爽等人、司马昭谋弑魏帝曹髦等宫廷血案,皆据事直书,略无避讳,特别是他借曹髦之口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一惊世骇俗之语,足以使得历史记述能够以文学样态活灵活现地让人过目不忘,继而流播千古。而且,正如柯先生所分析昭示的,如果没有习凿齿对《三国志》曲讳诸葛亮南征北伐事功的矫枉和补足,诸葛公一生事功将不可能得到完整展现,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将大打折扣,《三国演义》的风云故事亦将大为逊色!

整理古籍、探幽发微,贵在“通”与“博”二字。柯先生对习凿齿著作的钩沉辑成,恰恰体现了“通”与“博”二字,令吾辈业余历史研究者受益非浅。

毋庸置疑,《汉晋春秋》在唐末五代之际亡佚,仅剩一百余条文字散见于历代典籍之中,乃中国史学史上一大憾事。自清代起,若干有志学者孜孜钩沉,广泛辑佚,诸家辑本迭次推出,才使得人们对这部古佚名著终于可以窥豹一斑。而柯先生对《汉晋春秋》佚文的整理,更是从文本表面层次深入到内里层次,从对文本的字面作校释,提高到对文本的历史思维作探析。他以原著片断佚文为依托,以史补、笺注为手段,着眼于一个“通”字,抽丝剥茧,“补苴罅漏”,广征博引,“张皇幽眇”,最终使读者从字里行间,从千百年来历代学者的辩难求真中,窥见了原著者习凿齿所秉持的正统史观的含义和他对王朝兴替的认知,体察到《汉晋春秋》著虽久已亡佚而享誉不衰的史学价值。不夸张地说,细读《汉晋春秋通释》,不期然会生出自己也在博览群书的感觉。

使一本晚近以来鲜为人知的古佚书焕发生命活力,柯美成先生实属不易,而居功甚伟!

柯先生的书,显然是为历史专业人士撰写的学术著作,而吾辈读之,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捧读之余,依旧会有所收获,略述如下:

其一,言及作为司马氏初次政治豪赌的“高平陵政变”,当初读《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有特别的感触。但是,通过柯先生对习凿齿著作以及后人论说的钩沉汇辑,确实感到号称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竟然在曹爽陪侍在皇帝身边时就敢于玩关闭城门的昏招儿,全然不顾当年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车,在当时简直是走了狗屎运一般取得了侥幸的成功。所以,南宋学者叶适才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大发感概,至今读之,醍醐灌顶:“嘉平之役,极是异事。曹氏造基立业,虽无两汉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五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马懿再世受遗,信非忠贞,何遽盗夺?而况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窃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者不敢为。懿号有智,而披猖妄作,自取族灭,然竟以胜,一异也。曹爽兄弟,昏庸童竖,无足深责。然崇信何、邓,惟其所为,晏等皆胜流名士,并居要职,命令所由出;方天子朝陵,爽、羲扈从,未知晏、飏之流安在?而变起仓猝,但有桓范拔剑南奔,其余竟无一辞。懿奏既通,骈首受戮,而魏事已去矣。懿一旦侥幸,以至愚而成至智,晏平时自许以上智而终成下愚,……”

其二,谈及曹魏废帝曹髦,确实更让人感慨万千!而柯先生辑录《三国志集解》所引用的当时钟会对司马师所说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可谓寓意良深:“(曹髦)才同陈思(王),武类(魏)太祖”,奸王乱臣的弑逆之心,在那“捧杀”的一刻,其实已经勃然萌发。而后,索引《资治通鉴》所引的胡三省注释、卢弼所按《集解》,以前朝汉文帝、汉宣帝作为例证,均无限惋惜十四岁即奋起抗争而终至被弑的少年皇帝曹髦。千载之下,读习凿齿《汉晋春秋》,似乎能够听到曹髦登车执剑而发出的呐喊,让人顿起目眦欲裂之感:“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而后,再仔细观看柯先生所引叶适、邱濬、李慈铭等人的评论,更增添了对这个美少年的无限叹惋之情——想日后,北魏庄帝杀权臣尔朱荣,成功与否,皆在帝王一念之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信夫!

其三,说起诸葛亮的《隆中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襄阳、南阳两地就开始为了旅游地归属而大打口水仗。而柯先生旁征博引,大破藩篱,最终证明诸葛亮隐居地就是在湖北襄阳西北二十里的隆中:《汉晋春秋通释》佚文第18条,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这也是对一桩历史悬案最终拍板定论。

其四,吾辈读柯先生书,真如偷儿之入宝库,令人目不暇接,而先前读史所忽略的、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史学视角,皆被棒喝一般豁然开朗——诸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正政治缘由,诸如看似大忠其实大奸的司马孚高深演技,诸如对嵇绍死忠晋室的最终客观评介,皆在柯先生所引书目和前辈史学大家的层层剥茧之下,让吾辈读者顿时有“真相大白”之感!

柯先生《通释》一书最令人反复感叹的精彩,主要在于他新增的“史补”和“柯按”两项。柯先生的史补,分为史实与史论,由此,使得每段习凿齿三国历史最终得以全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最终让我们这些后来者可以对每段历史细节追本溯源,进而融会贯通。我们知道,古籍整理过程中,笺注最难,所以清厉鹗曾云:“笺释之学,自古为难。”而柯先生的“柯按”,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其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是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天地,使得我们读者最终得到两个字的感觉:过瘾!

板凳要坐十年冷,纯史修成千年功。在这个物欲时代,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柯先生无任何平台可以借助,而甘于寂寥,以三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笔墨来撰写《通释》一书,其间参考、征引历代典籍近二百种,涉及各类大小史料洋洋千条,最终使得读者能够透过千年迷雾,窥见习凿齿《汉晋春秋》原著的真实本源。作为修学中国历史的后辈,心中对柯先生的敬重,确实不能言表。而对于这本《汉晋春秋通释》,我也只是初读,只能谈谈简单的感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