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太阳照在玉麦乡(下)

2018-08-07 西藏日报

作者简介:

子嫣,本名张琦,又名张逸君。西藏作协会员,《西藏文学》编辑,陕西散文学会青年散文委员会委员,长安作协文艺理论部主任。200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西藏文学》《中国西藏》《诗选刊》《上海文学》《诗歌月刊》等杂志上刊发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百余篇(首)。著有诗歌集《在一朵雪莲中安放》。撰写完成《西藏民俗志》之“信仰习俗篇”10多万字,文化散文集《桑烟有径》获西藏自治区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另著有文艺评论文章和散文随笔等10多万字。

依循旧时的传统,每年藏历四月,桑杰曲巴都要去转扎日神山。这年转山途中,一个外乡的小伙被他吸引而与他结伴同行,言谈中年轻人对玉麦的山水草场很是向往。夏天快到了,转山回去后桑杰曲巴一家就要举家迁往夏季牧场迨雅塘,那里草场宽广,父女三人常常忙不过来,桑杰曲巴看小伙子老实本分,便想邀请他去夏季牧场帮他们放牧,年轻人欣然应允。

跟随桑杰曲巴一家在迨雅塘草场待了一段时间后,小伙子不仅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而且对面容清秀、性格恬静、待人宽和的卓嘎姑娘渐生爱慕之情。夏季放牧结束后,他回到自己家里心神不宁,对玉麦和卓嘎姑娘念念不能忘怀,熬不过朝思暮想之苦,便再来玉麦向桑杰曲巴表明心意。桑杰曲巴去征求女儿的意见。原来,言语不多的卓嘎对看起来聪明又忠厚的小伙子也早有好感,于是,一桩好姻缘就这样无意中促成了。卓嘎和她的丈夫可谓一见钟情,而且一朝相遇便锁定终身!从此之后,这个从山外偶然进入玉麦的男人,再也没有离开过玉麦,死心踏地地与他美丽、安静、温厚的妻子卓嘎相扶相伴,牧牛桑麻,养儿育女,终老一生。

机缘巧合,小卓嘎两岁的央宗,却先于姐姐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央宗比卓嘎姐姐个头高许多,性格活泼外向,为人热情直爽,似乎继承父亲的性格特点更多一些。每年的转山期间,常会有转山的人路过玉麦,绝大多数人匆匆经过不留痕迹,个别有缘人会走进村子稍作停留。央宗的有缘人就是这样遇见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年轻人不止喜欢上了活泼开朗的央宗,更喜欢幽默风趣、乐观豁达的桑杰曲巴老人。而一旦在玉麦住下来,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从此再不想离开。

央宗成家后不久,姐姐也跟着成了家。原本的三口之家一下子多了两个男人,日子轻闲了许多,时间似乎也过得快了。翌年,考虑到已经各自成家的卓嘎和央宗继续住在一起不太方便,阿爸建议姊妹俩分开过,于是带着孩子们一起另建了一所房子给央宗住,卓嘎和她丈夫则留在老屋里。如此,加上前一年迁来的两户,玉麦就有了四户人家。

从1959年到1988年,桑杰曲巴一直连任玉麦乡的乡长(曾经叫公社主任)和书记,如今到了退休年龄,而他卸任后由谁接任乡长一职呢?这里只有他们一家人,显然没有更多的选择。上级政府经过考察研究,决定让他的大女儿卓嘎接任乡长,让二女儿央宗任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乡党委书记则由外面另一位党员领导兼任。这样的格局一直维持到了2011年新的玉麦乡政府正式成立为止。

事实上,在两个女儿出任乡长和副乡长的十来年里,睿智达观、精神矍铄的桑杰曲巴依然是她们的主心骨,是玉麦广袤的山水草木的定海神针,有父亲在,卓嘎和央宗就心神安宁,牛群和水草也都康泰祥和。当卓嘎和央宗长大成人后发现,她们的阿爸身材并不魁梧高大,但在她们的心目中,阿爸永远是最强大的,他活得就像一面无形的旗帜,不用说话就能感染和影响身边的所有人。姐妹俩相继有了孩子之后,阿爸桑杰曲巴那种对生活永不凋谢的热情和激情,对故土家园坚定不移的守护以及执着的爱国护边意识和不畏艰险、不知疲倦的勇敢顽强精神,又接着传承给了他的孙辈们,卓嘎的三个女儿、央宗的一对儿女无不深受爷爷的影响。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童年时期的唯一玩伴就是他的爷爷桑杰曲巴。印象中爷爷是个特别有趣的人,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有爷爷在身边,连空气都是温暖的、活跃的。那时候,阿妈和姨妈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山上放牧,大多数时候家里只有爷爷陪伴和照顾他,村里又没有别的小伙伴可以玩耍,他就缠着爷爷讲故事。爷爷会讲很多故事,他从爷爷的故事里知道了爷爷的爸爸和爷爷的故事,也知道了为什么玉麦只有他们一户人家。爷爷还告诉他,将来玉麦会有很多人搬来住,国家会给这里修路,山外的汽车可以一直开进来。他最喜欢听爷爷讲自卫反击战的故事,英勇的解放军战士的事迹听得他两眼放光,就又缠着爷爷要枪和剑,他要模仿着打敌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过一段时间,爷爷就要“失踪”两天,等爷爷回来他总要好奇地缠着问爷爷去哪儿了。开始的时候,爷爷每次都说是去深山里面给他找木头做枪和剑,爷爷也果然每次都给他做了新的木头枪剑。等他长大了一些,爷爷再“失踪”回来,才告诉他是去边防线上巡逻。他闹着要一起去,爷爷说:“那里太远,路也很难走,等你再长大一些爷爷才能带你去。”而索朗顿珠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他都6岁了!在再一次发现爷爷又在做巡边的准备时,他决定早早起来悄悄跟着去。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醒了,伸手一摸爷爷却已经走了!奔到门口,外面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他急得大哭。又过了两年,有一天晚上睡觉前,爷爷指着前几天拿回来的五星红旗说:“明天爷爷带你去边境线上插国旗,路上你不准喊累不准哭鼻子哦!”索朗顿珠兴奋地点点头,赶紧去找出他的木头枪放在门口。第二天凌晨,爷爷一喊他就起来了。爷爷背上干粮,牵着他的手,他背上木头枪,爷孙俩冲破无边的黑暗向边境线走去。

去边境线的路真的好远好远,路上崎岖不平,要爬山涉水钻林,索朗顿珠腿脚都疼得厉害,但看着七十多岁的爷爷精神抖擞的样子,他不敢喊累。索朗顿珠跟着爷爷找了一个醒目的高地,一起把国旗稳稳地插在上面。看着五星红旗迎风猎猎飘扬,少年索朗顿珠的心里油然生发出了肃穆庄严的情怀。

索朗顿珠长到约10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痛,但最伤心的仍是少年索朗顿珠。在他心里,爷爷是他最好的朋友,是他最初的启蒙老师,爷爷一肚子的精彩故事就是他的教科书,爷爷和他的故事教科书就是索朗顿珠人生的引路人。如今,索朗顿珠已经大学毕业,成长为一个二十多岁的精干小伙,说起爷爷仍然一往情深,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的崇敬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人总会衰老,再强大的生命也不能避免。桑杰曲巴老人在弥留之际,对守在身边的两个女儿郑重叮咛:“现在玉麦的路修通了,国家将来还会给这里通上电,还会有驻地部队,你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是你们俩一定要记住,不管玉麦将来发展成什么样,也不管有多少人居住,你们永远不能离开这里!一定要守护好我们的每一寸国土,一定要替国家看护好每一寸边境线!”父亲的殷切嘱咐,卓嘎和央宗还有她们的孩子们都牢牢地记在心里。2003年时,玉麦的简易公路修好才一年多,电还是根本没影儿的事。后来的这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和国力的发展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玉麦的发展变化很快。姐妹俩这才发现,父亲当年说的话,竟如神秘预言一样,一项一项逐步变成了现实!

只身坚守玉麦几十年的这户人家,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感动了很多人,西藏自治区的领导获知情况后也非常重视。2006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张庆黎同志亲自来玉麦考察慰问,与卓嘎乡长交谈后了解到,玉麦急需建个小学和电站,经过调查了解,这两个事情都是可以实施的,张书记立即责成相关部门尽快进行落实。

其时,玉麦乡已经从之前的4户人家壮大成了7户人家,后面的3户是从1996年迁来的两户人家里新分出来的。这7户人家里共有5个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孩子们的学习耽搁不得,建小学的事就成了首要紧急任务。很快,隆子县教育局委派本乡的高中毕业生巴桑次仁来玉麦任教。巴桑次仁忠厚老实、勤勉上进,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高考时考中了西藏大学藏医学院,但自幼丧母的他体谅父亲一个人带大四个孩子的艰辛,自动放弃继续求学机会而坚决要求参加工作,以减轻父亲的负担。是年年底,巴桑次仁接受组织安排来玉麦乡报到,经过一段时间筹备,来年开春即正式开始给5个孩子上课。做事扎实认真的巴桑次仁,一人身兼全职,语文、数学、藏语全部教授之外,间插着还给孩子们教音乐和体育。三年下来,5个孩子全部以优异成绩升入山外的扎日乡小学继续读书。

2009年送走这届学生之后,村里暂时没有适龄孩子上学,新建的小学自然停办,巴桑次仁遂想回县里去。卓嘎乡长极力挽留他,说玉麦的乡亲们需要他,又给他讲玉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人虽然不多,但要守护几百公里的边境线,其意义重大。巴桑次仁在玉麦工作的三年中,已经充分了解了卓嘎乡长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老人强烈的爱国护边意识和执着顽强的坚守,被一家人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此刻在卓嘎乡长的温暖劝导下,他转变思想,决定继续留下来为这个边境乡的乡亲们服务。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在乡党委书记的安排下,巴桑次仁一直还兼着另一项工作,每天给孩子们上完课放学之后,他就去帮着建造乡里的电站基础设施。老书记说:“你是这里唯一的知识青年,只有你能看懂图纸,就请你多费些心!”开始的时候,巴桑次仁对建筑水电都是一无所知,但身边的其他人似乎比他更不懂,他只好想办法找资料一边摸索学习,一边思考着、实践着。电站的专用房建好不久,国家配备的发电设备也从山外运回来了。但是,除了一堆不会说话的仪器和几张写着密密麻麻小字的说明书外,没有任何专业技术指导,就让毫无专业基础的巴桑次仁用它来发电,小伙子一下被吓蒙了!他对着机器抓耳挠腮,根本找不到下手之处。与陌生的机器对视了一整天,依然一头雾水。天黑了,他对着同样一团漆黑的唬人的机器,流下了无助的眼泪,泪光中,又联想到长期以来忍受的孤独寂寞,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良久,透过哗哗的水流声,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卓嘎乡长那如母亲一样慈祥温暖的笑容,乡长一家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她们曾经忍受过多么漫长难耐的孤独寂寞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而卓嘎乡长永远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自己堂堂男子汉,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逃脱就要哭鼻子,真是羞煞人了!想到这里,他迅速擦干眼泪,洗洗睡了。第二天早早起床,平心静气地对照说明书和仪器,逐字逐句地反复琢磨思考,慢慢地,理出了点头绪,静下心来继续深入。十多天之后,他请村民帮忙把仪器安装到位,又关起门来开始小心地调试,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让机器正常运转,成功发出电来了!时间在2009年8月份。光明就是这样诞生的!巴桑次仁高兴极了,卓嘎乡长高兴极了,玉麦的全体乡亲们欢欣雀跃。玉麦乡从此结束了没有电的历史。

发电站开始正常运行之后,巴桑次仁并没有闲着,而是很快又被安排了新的任务。先是被派往山南职校学一年西医,2010年原乡医调走之后,巴桑次仁接任了玉麦乡的医生之职。次年,新的玉麦乡政府正式成立,下设玉麦村,巴桑次仁被任命为玉麦村的第一任村支书。接着,他又通过三年藏医函授学习,于2012年拿下了大专学历。2013年开始,受县委组织部安排,巴桑次仁又在西藏大学文秘专业函授学习了三年。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的所有学习和工作,都没有耽搁他管理发电站,尽可能让发电站正常运转,为当地群众带来光明,是他坚定的信念。如今的巴桑次仁已然是一名成熟稳重的乡村基层领导,在玉麦这块磨练他也成就他的美丽地方,默默为乡亲们服务着,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玉麦的路修通了,玉麦的孩子有学上了,玉麦的乡亲们有电照明了。在大雪没有封山的季节里,车子可以直接开进玉麦乡,开过三座钢架桥,驶到山谷里面的隆噶加萨,甚至比这里更深远的地方。玉麦的孩子入学率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卓嘎的三个女儿一个在读大学两个在读高中;央宗的儿子大学已经毕业,女儿正在读大学;其他7户人家的学龄孩子也都在学校读书。这样的美好光景,相信桑杰曲巴老人如果有知,定也会含笑九泉。但是,在国家的规划目标中这些还远远不够。国家要把这个隐在深山里的原生态美丽乡村建设成具有现代气息的更宜居的美丽乡镇,把围绕边境乡村的裸露的几百公里的边境线纳入有效的管控中,让曾经为护边守疆作出重大贡献的边境乡民们享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更便捷更有序的科学管理和服务。这些目标计划,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会一步步推进实施。继学校和电站成功建成使用后,2011年,有正规编制的玉麦乡党委和政府正式成立了,同期,与之配套的玉麦边防派出所也筹建完成并正式挂牌开始履行职责。一时间,距离隆子县城近两百公里、又隔着海拔五千多米高山的偏远寂静的玉麦边境乡,因为一批年轻人的到来,因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建立运行,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各项建设工作陆续科学高效地展开了。

不久之后,玉麦乡境域内的电视信号全面开通,接着,全乡网络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继而,玉麦乡的九户人家三十多个居民,全都成了护林员和边境巡防员,每个人都享有国家发放的护林费和边民补助费,九户人家轮流着定期巡边和看护林木,彻底结束了由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三人单独守护一个乡一片林一道长达几百公里的边境线的艰难局面。

从方方面面看,玉麦乡现在的生活情景都是喜人的,一如卓嘎那安静和善的美丽笑颜。据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玉麦的治理还有大动作,拟将玉麦建设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城镇。目前,针对新玉麦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乡政府再三强调,“因地制宜”是建设新玉麦首要考虑的因素。另外,政府计划从其他地方再迁来一些居户,安置于地势更开阔的隆噶加萨一带,恢复到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住户人数。看来,玉麦的明天更加值得期待!

玉麦的现状,不仅一一实现了桑杰曲巴老人当年念叨了无数遍的愿望,许多事情的发展甚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看着欣欣向荣的一切,央宗常常不由自主地对卓嘎感慨:“如果阿爸还在,该有多高兴啊!”思古看今,姊妹俩不禁对党中央对政府对国家常怀着由衷的感恩之情。每次从电视新闻里面看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走访基层,和普通老百姓自然亲热地围坐一起的场景,她们尤其感到亲切和向往。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记者采访报道各行各业来自基层心声的节目,她们忽然生出一个想法:何不写封信把玉麦乡的美好生活汇报给党中央,告知习近平总书记呢?姊妹俩一商议马上就开始行动。

她们想,总书记肯定不认识藏文,当即去乡政府找到一名援藏干部代笔。然后,两人用藏语汉语交替着说,旁边有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跟着现场翻译,首先对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老乡长的一生作了简单回顾与介绍,接着汇报玉麦乡现在的美好生活,然后向总书记表达了她们对党和国家由衷的感恩之情,说她们将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守护家园、护卫边疆国土。给总书记的信很快写成了。信中所言是姐妹俩的真实心声,话语朴实、情感真挚,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于是大家想办法把信交给了去北京参加十九大的当地代表,委托人大代表将信带给总书记。

心声送达,姐妹俩就心满意足了。然而,令她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竟然给她们回信了,而且在党的十九大一结束就马上回复了!自治区领导辗转送来了总书记的回信,并请人将信的内容当场翻译成藏语读给卓嘎和央宗姐妹俩听——

卓嘎、央宗同志:

你们好!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十九大刚刚召开,党将带领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听着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温暖、充满力量的话语,姐妹俩激动得热泪盈眶,央宗又感慨道:“如果我们阿爸还在该多好啊!”“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用平静坚定的语气念叨着,脸上又不自觉露出恬静和善的美丽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