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教育援藏 江苏扬州派出一支教师团

2019-01-28 扬组宣 扬州日报

  去年11月,来自江苏扬州的王晓东、袁良萍、王建敏三位教师在西藏拉萨市年度“一师一优”优秀课评选中脱颖而出,分别面向500多名拉萨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精彩的讲课,收获了阵阵掌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立志用大爱提升西藏教育水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扬州援藏教师团。

  江苏是全国率先启动“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试点省份。2014年7月以来,扬州先后选派三批共3位管理干部和18人次的教师团队,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目前扬州在藏教师团队共9人。

  扬州援藏教师团队进藏以来,主动融入教育教学一线,有力促进了援助学校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发展。“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这一品牌获得越来越多拉萨市民的认同。

  补短板 把扬州先进教育经验带过去

  对每一位扬州援藏教师来说,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责任,都是民族团结的使者。 邱旸就是这样一位援藏工作者。2015年至今,他坚守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教学一线,所教班级成绩遥遥领先。

  今年1月10日,邱旸捧来高高一摞笔记本,交到了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办公室。本子上,中学三年六学期的数学教案清清楚楚,教学思路一目了然,当地教师如获至宝。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是一所在全国率先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的学校,由江苏省政府一期投资2.63亿元援建,现有学生2900名,教职工306人,其中江苏援藏教师50人。

  由于地域、人员、文化、理念的差别,扬州的先进管理和教学模式不可能简单复制,必须要融入到西藏的区情、校情、学情当中去。扬州援藏教师团队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乡随俗、了解校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针对藏族孩子的学业基础、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将课堂重心下移,抓实有效课堂,教学质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

  播火种 留下一批带不走的教师

  “教育援藏不仅要看带来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留下了什么。”扬州援藏教师、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副校长赵涛说,培养一批懂管理、精教学、能创新的当地干部教师,创立一套科学、系统、严谨的制度,是扬州教育管理团队最紧要的工作。

  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一员,三批管理干部唐炜、俞俊和赵涛结合江苏特色、扬州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和做法,提速了学校发展。他们推行“校长点课”、打造“苏中讲坛”、推进“学案导学”、开展集中培训、建立学科基地、进行课题研究,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扬州援藏教师团队一致认为,“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不是将各个学科的教师简单相加,而是以选派数理化等紧缺学科教师为主,兼顾其他学科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援藏期间,他们还发挥了专业优势指导开展教研、培训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从教、学、研等各环节为当地“输血”。

  挑重担 铺就了一条通往知识的“天路”

  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藏高原工作,缺氧带来的头痛、恶心、失眠让首次进藏的老师们尝尽了苦头。他们却顾不得身体不适,一头扎进了教学当中,以一颗赤诚之心为高原教育奉献。

  每天晚上,扬州援藏教师王建敏都要插着氧气管睡觉,白天则是随身揣着复方丹参丸和速效救心丸。高原反应导致的各种不适让他饱受折磨。然而,他却主动要求“挑重担”,承担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每周从周一到周六共计26节课,平均每天4节多课,并连续两年寒假主动留守,为高三学生补课。王建敏说,苦是一定的,但感觉很值。

  “爬上四楼已经气喘吁吁,该怎么才能连上四节课呢?”这是前不久扬州援藏老师袁良萍发布的一条朋友圈。虽是二度援藏,在西藏已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但对付缺氧的妙招也只是“坚持”二字。袁良萍是我市派出援藏教师以来的唯一一名女教师。虽然工作环境艰苦,记者却在这位女教师朋友圈里,收获了满满温暖:有拉萨江苏中学毕业典礼上的感动瞬间,有西藏学生清澈的眼神,还有思念家人时发的儿子照片……

  像袁良萍这样主动要求继续援藏的扬州教师,还有俞俊、赵涛、邱旸等,他们在雪域高原塑造了扬州教育人光辉的形象。也正是这一批批不讲名利、不畏艰苦的辛勤园丁,像一根根枕木,铺就了一条西藏孩子通往知识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