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四川遂宁援藏干部日志:探水熊耳山 借道唐卡屋

2019-01-08 刘佩颖 李琴芳 遂宁新闻网

   新年伊始,隆冬时节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道路上飘着鹅毛大雪,四周的山岭更是寒风咆哮。援藏怎么样?遂宁这些援藏干部们都干了哪些事?四川省第五批援藏干部、遂宁市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刘佩颖用日志的方式记录了这些事。

  全文如下:

  新年伊始,隆冬时节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道路上飘着鹅毛大雪,四周的山岭更是寒风咆哮。为了推进本县正在打造的特色旅游业态项目“天空之眼”的前期建设,在理县旅游发展局工作的笔者和来自农牧水局、甘堡乡的同志,以及企业的负责人共五人为了勘测该项目建设的水源质量,于早上五点就奔赴最高海拔达3600米以上的熊耳山,开始这趟冬季的探水之旅。

  

  “你们早上还没吃东西吧,不然上山腰的那近一小时车程容易甩晕。”驾车的师傅说道。“今天要爬一天的山,路上吃的我这里都有,你们把水带上就是了,多余的食物放在车上好些,毕竟大家本来就穿得厚,再各自背个重包就难走了。”经常上山的企业项目负责人周泰对我们说。这些对话的细节颇令笔者感受到本地淳朴、热忱的民风。

  到达山腰后,遥望东方,微微泛红,这也给了我们几分暖意,让我们坚定攀爬熊耳山完成工作任务的信心。向驾车师傅挥别后,我们开始了登山旅程。熊耳山本一直是户外爱好者理想的目的地,但由于这是隆冬时节,路上几乎不见游客。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神秘圣洁的熊耳雪山,所听到的只有我们一行基层干部所发出的对大自然的不断感叹。穿过九龙湖,雪彻底停了,而山地依旧躺在银白色的被窝里做着纯洁的梦。一轮红日逐渐升上天空,发出冬日暖光,几只青鸟攀上枝头鸣叫,枝旁还能听闻小溪流水在冰层环绕下依旧唱着不屈的小曲。登高望远,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只有在这座川西高原雪山上,能俯视雄鹰从下方山谷飞过的奇景。好一幅高山雪晴初望图!

  

  心藏援藏情怀,眼观壮美雪山。我们似乎能忘记劳累,总算在正午时分到达水源地。经过现场专业人员的勘测、取水及初步评估后,我们为了在日落前回到山腰,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直到遇见一座藏家民居。

  当时风比较大,一行人又难免饥渴想停下稍作歇息,就走进了这家高山上的藏居。主人叫王德才,是一名本地的老党员,时常协助本地村干部开展乡村工作,在这边颇有名望。他今天外出办事,他妻子就热情地招呼我们,为我们烧水、升火。他们家是一户典型的藏式民居,共两层,门前有院落,自家还养着牛、羊、鸡。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还是在他们家所看到的藏族唐卡。藏族唐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图极为别致,整个画面不受天空、大地、海洋、时间的限制,即在很小的一幅宗教画面中,能上有天堂、中有人间、下有地界,还可以把情节众多、连续性强的故事,巧妙地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构成连续图案,将情节自然分割开来,使它形成一幅既独立而又连贯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画面。

  

  这家的藏族唐卡作品都出自这对老夫妻的儿子王勇之手。他才二十多岁,但是深入研学唐卡技艺已有近十年,长期在青海从事艺术工作。王勇向我简单介绍了他最近所描绘的藏族唐卡,从主题到思想到技艺,乃至何处该写实以及何处该写意,令我赞叹不已,在大山深处竟有如此充满灵气的青年艺术才俊!此刻置身雪域深山,真有“天梯百里挂云端,遥望仙居在山巅”之感。这样的本土青年绝对能为未来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作出切实贡献。

  这次的熊耳山之旅令我收获满满,也将是构成我援藏生涯的独特记忆。当即将走完下山路程时,此刻已近傍晚,远望前方的藏羌特色民居,只有一首诗最能表达自己的心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