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我是援藏教师】“陈妈妈”的愿望清单

2018-12-17 吴建颖 中国西藏网


图为课堂上的陈英姿老师

中国西藏网讯 顿珠这次回到母校,还是如往常一样径直走到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门口。和从前不同的是,今天他有些莫名紧张和激动,像是给自己打气一般,他将手中黄色的哈达握紧一下,推开了门。迎面看到的,还是在同样的位置上,一样的微笑,一样的眼神。顿珠觉得,“陈妈妈”仿佛预感到他的到来似的,特意在这迎接;又像从未离开过,就跟过去三年里的每一天那样,用这样的微笑和眼神守候着每一名学生。顿珠托起手中黄色的哈达,献给“陈妈妈”,“老师,我考上了东北石油大学!我和家人真的非常感谢您!”


图为陈英姿在课堂上辅导学生

“这里的学生真的很需要我”

拉萨冬日的含氧量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所降低。每到这个季节,陈英姿最怵头的就是爬楼梯了,“每天上楼下楼到教室去上课,爬到三层就喘个不停。”不过,这和她所说的“成就感”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事儿。陈英姿从教已有29个年头了,自2016年7月底参加“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项目,来到拉萨中学支教,用她的话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这里的学生真的很需要我。”和北京的学生相比,这里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陈英姿所教的英语科目,差别尤为明显。“在北京,一个班大概30名学生,这里一个班60人左右,相当于北京的两个班。虽然工作不轻松,但在上课的时候,学生看着你的表情,是一种崇拜、敬仰、信任的神情,我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图为课堂上的陈英姿老师

“ABC”带来的变化

陈英姿所教的是藏文班,学生们的水平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班里一共59名学生,多数都来自牧区,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因此,她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了ABC三组,以大家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讲课的时候,全班一起听,但是作业是分别布置,每个组留不同的作业。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小测验,也是分组进行,基本是AB层用同一个考试内容,C组用一个考试内容。”现在,采取分层教学快三个月了,学生们的作业和测验大约有了30次成绩。“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次月考,大家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一高二时,这个班的成绩一直都是倒数第一或者倒数第二,这两次月考,我们的成绩都是全年级藏文班第三名。”看到学生们的进步,陈英姿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更让她欣慰的是,她在教学过程中与同学们建立了非常好的感情。“学生们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我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做他们的倾听者,也做他们最忠实的观众,为孩子们加油。每周晚自习,我都会给孩子们准备零食和学习用品,月考之后也会买奖品,鼓励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同学。”


图为陈英姿生日当天,学生们特意为她准备的生日蛋糕。


图为生日蛋糕上写着:“祝陈妈妈半百快乐,我们爱您!”

“我希望......”

“援藏为什么?进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很多援藏人锁记在心底的三句话,也是他们希望能够在告别雪域,或者续留高原时,能够回答的三个问题。对于陈英姿来说,两年多的支教时间,让答案变得渐渐清晰,“虽然我希望学生的成绩都能有所提高,但支教期间我最大的感受是,教书的过程不仅是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同时,对于这些藏族孩子,尤其是来自牧区的孩子们,我希望能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将来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庭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上一届毕业生,当我刚教他们的时候,问大家高考想考哪里,很多人都会说想留在父母身边。但是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接触,通过课堂教学和平时的聊天,他们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很多同学改变了想法。我们班当时有58个人参加高考,大概有七八个同学考取了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其他的都考取了内地的大学,在北京读大学的有七八个。”


图为正在讲课的陈英姿老师

陈英姿的愿望清单不止如此。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她了解到班里有一些来自牧区的同学家庭困难,于是开始资助几名同学,并承诺他们一直资助到其大学毕业。在陈英姿的带动下,她的亲戚和朋友们也加入进来,目前已资助了10名藏族学生。“我觉得资助几个学生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影响到接受资助的孩子们,希望他们将来也能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并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虽然陈英姿在帮很多孩子圆梦,其实,来西藏支教也是她的“圆梦之行”。18年前,陈英姿第一次来到拉萨,那次的雪域之行让她对这里的向往更加强烈,“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够来西藏工作,那得多荣幸啊!”如今,她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而她怀揣着一份责任与梦想,为孩子们照亮了一片天地。(中国西藏网 记者/吴建颖 图片由陈英姿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