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西藏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藏汉交融一家亲

2018-12-13 陈志强 中国西藏新闻网

硕督,原名“硕般多”,藏语意为“险岔口”。记者一行驱车出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城,沿303省道西行约半小时,便到了这个美丽的“险岔口”。

关于硕督的地名起源,比较有趣的一种说法是:1912年6月,英国侵略者策划了西藏叛乱,川军将领尹昌衡率部队西征路过并驻扎在此地。期间,尹昌衡严令部队尊重藏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严明的纪律赢得当地藏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因尹昌衡的字“硕权”中有一“硕”字,又担任四川都督府都督,故而后人将此地取名为“硕督”。

自古以来,硕督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之一,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肆众多,人口最多时达数千人之众,是茶马古道和进拉萨通道上的重要关隘。

走进冬日的硕督,感受藏文化和汉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也能穿越历史,见证茶马古道重镇那一段段辉煌的历史。

文化交融耀古道

硕督,是川藏古道和滇藏古道的一个交汇点,是茶马古道上的最大驿站。漫漫岁月,内地的布匹、丝绸、陶瓷等商品经此远销南亚,边疆盛产的骡马、毛皮、药材也经硕督与内地进行贸易。

站在硕督镇中举目四眺,清代汉墓群、古城墙遗址、硕督宗遗址……各种人文遗迹环布四周。冬去春来,这些遗迹时刻在诉说着昔日藏汉文化的交流交融,寒风刮过,仿佛还可以听见茶马古道千年的悠悠驼铃声。

村民洛松群觉和洛桑江村是清代汉墓群的看护人。该墓群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米。从现场遗留的墓碑来看,这些清代汉墓的年代大致从道光年间延续至民国三十三年,主要埋葬人员为清朝赵尔丰将军带领的部下。该墓葬由160座墓穴组成,除此之外,在久贡顶山坳里还有5座规模较大的墓穴。

洛松群觉告诉记者,由于清军长期在硕督驻扎,给当地带来了许多汉文化元素。如今,硕督部分居民还保留着清明节拜祖扫墓、中秋节制作月饼点心、春节吃年夜饭、贴春联、秋季腌制泡菜以及节庆跳狮子舞等风俗习惯。

而保留至今的狮子舞,则是藏汉两族文化碰撞出的结晶,更是活遗迹。硕督狮子舞是由清朝驻藏官兵带来后与当地舞蹈结合而成的,在清朝中晚期逐渐盛行。今年63岁的邓巴阿尼是狮子舞第三代传承人。据他介绍,1922年,他的祖父多吉次旦向驻扎此地的清军官兵学习舞文狮,学成之后,多吉次旦又在舞文狮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

邓巴阿尼从小跟随父亲学狮子舞,几十年来练就了精湛的技艺。现如今,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都市与洛隆县政府加大了对狮子舞的保护传承力度,“2017年,昌都市文化局给我们发了3万多元的补贴。”邓巴阿尼高兴地说。

硕督镇党委书记刘志兵告诉记者:“当前,镇党委、政府计划发展人文旅游产业,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依托当地众多文化遗址,结合民族特色手工艺开发旅游业,变‘过境游’为‘目的地游’,打造新型多元化旅游重镇,让见证藏汉文化交流交融的遗迹焕发新的活力。”

藏汉团结一家亲

提起硕督,就不得不说说这里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传统。而清代汉墓群,则是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历史的见证者,追根溯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清军驻扎并滞留在硕督镇,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与本地居民和谐共处、互通婚姻的格局,在硕督驻扎的清军与当地藏族妇女通婚,他们的后代遵其遗愿将他们安葬在硕督。

1950年11月,十八军52师154团第一营进驻硕督。在驻军期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现在,硕督镇村民家里仍保存有十八军财务会计的茶壶与账本,而十八军在硕督河谷留下的百棵大柳树和河岸300亩肥沃的耕地,更是十八军造福一方百姓的美好见证。

现如今藏汉联姻在硕督很普遍,很多当地的藏族女子都愿意嫁给汉族小伙组建幸福美满的藏汉家庭。2012年5月1日,洛隆县为硕督9对藏汉结合的新婚家庭举办了集体婚礼。迄今为止,硕督镇藏汉联姻家庭共有32对,这组数据还在不断上升。

刘永顺与边巴卓玛就是其中的一对藏汉联姻家庭。今年42岁的刘永顺来自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2001年,他随老乡到洛隆县的建筑工地上打工。2007年,刘永顺在洛隆县孜托镇工地上认识了来自硕督镇硕督村的边巴卓玛。

经过一年的相互了解,2008年,刘永顺与边巴卓玛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刘永顺在硕督定居了下来。10年来,夫妻俩共同经营着这个藏汉联姻家庭。“大儿子斯郎次仁5岁多,在镇幼儿园上学,1岁多的小儿子洛桑格勒也会说几句话了。”刘永顺高兴地说,“平时我俩交流说四川话,藏汉节日都过,吃糌粑、喝酥油茶也都没问题。”

指着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中的一棵杨树和一棵柳树,刘永顺告诉记者,大伙把这两棵树称为“民族团结树”,也叫“藏汉姻缘树”。据说这两棵树已经有500多年了,是每一对藏汉结合家庭的见证。每年过年,我们这些藏汉联姻家庭就会到树前祈福、许愿。

家庭泡菜变产业

看了人文遗迹,听了民族团结故事,就不得不尝一口令人口舌生津的硕督泡菜了。在藏东小有名气的硕督泡菜有着与众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口感。

在硕督村,家庭泡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泡菜的传统。据说,制作泡菜的方法是清朝驻扎在硕督的官兵传授给当地老百姓的。硕督泡菜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改良后,色泽鲜亮、口感脆生、开胃提神。

百余年来,硕督村民制作泡菜只是作为自家食用的佐餐小食。2012年,硕督泡菜迎来了发展的大转变——在硕督村致富带头人布鲁的努力下,硕督泡菜从家庭佐餐小食逐渐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招牌产品。

布鲁家制作泡菜已有四五代人的历史,他从小看父母做泡菜,慢慢就学会了。制作泡菜的原料是生长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大白菜,天然无污染,用的盐也有讲究,都是高海拔地区生产的粗盐,这样做出来的泡菜口感更爽口。

据了解,每年5、6月,硕督村村民会到高海拔牧场播撒白菜种子,7、8月时将白菜收割回家进行腌制。一般情况下,40—45天后便可食用。

有一次,家里一位亲戚说布鲁家的泡菜很好吃,要是能经常吃到就好了。这句话触发了布鲁创业的灵感。有了初步想法后,布鲁开始筹划开办泡菜加工厂,并把有意愿的村民集中起来一同做泡菜。

申报项目、建厂房、统一泡菜标准、外出跑销售……2013年,硕督泡菜专业合作社全年生产总值为4.5万元,净利润2.3万元。看到有收益,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加入合作社,村民卓嘎2016年加入合作社,2017年现金收入就增加了4000多元。

硕督镇党委书记刘志兵告诉记者:“硕督村泡菜加工项目成立以来,镇上帮助新建了厂房、购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不断探索,现在泡菜产量已达1万斤,并扶持了89名贫困户,平均每户增加现金收入7000余元。目前,硕督村泡菜腌制产业已基本成型,技术愈发成熟,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加。”泡菜产业正在为硕督人带来愈加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