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的,双驱……”
“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态的”
早年当地做的布拎包
最早,当地做的是布拎包,用服装厂的边角料拼的。如今,产品已从最初的手提包、布袋,升级为拉杆箱、背包等。有的带水杯架,甚至还能自己称重、有充电USB接口……
上图这款智能称重行李箱,已是第三代产品。初代的称重箱,通常是将传感器放在手柄上,拎起几秒才能显示数值。“实际上不太友好,尤其是对老人或体弱的朋友。”新秀集团总经理赵胜梅解释,后来研发的这款产品,只需要把按钮打开,侧放在地上,重量就会体现在显示屏上。
正在经历检测的箱包
采访当天早上,赵胜梅刚和前往迪拜拓市的同事们开完会,“像我们这次去看迪拜市场,很多产品都是同质化的,就是拼价格。但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姿百态的。”她希望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慢慢积累品牌力,“尽可能把一个产品,从简单的工业品,慢慢变成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带一点温度的产品。”
“未来工厂”
“这边用工很贵,再加上国际形势一会儿好一会儿差,我们下定决心,加快了整个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改造。”公司总经理陈王伦介绍,改造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一步步迭代才有了如今的模样。等年底搬入“量身定做”的新厂区,自动化程度会更高,产品打包、入库等工序,有的就能直接启用机械臂。
为方便客户选颜色而做的色卡树
这样的尝试也和较早接触小的B端(企业)客户有关,“他们需要很多定制类产品,小批量的订单,运行逻辑和原来做OEM(代工)完全不一样。”改造后效率更高,也更利于产线切换。
“做到八十岁”
唐才良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早年他的妻子在乡办企业学会了用缝纫机,通过上海的外贸公司对外销售手作的小箱包。正值改革开放,“三十而立”的他入了行,做了一年配件才正式开始做产品。
未来,他打算继续抓工厂、抓产品,由他的儿子负责谈生意。几个月前,中村箱包入选了2024年度“浙江出口名牌”。唐才良的目标不止于此,他说,“真正你要爬到顶尖,要自己有品牌。要达到知名品牌,很难。我这一辈还不一定能实现,要等我儿子才能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