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乡风文明新气象 美丽乡村入画来

2019-09-11 靳敏 拉萨晚报

  九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驾车沿快速路从西藏拉萨城区驶出,看到拉萨河两岸的醉美景致,让久居在城市里的人不由发出赞叹。

  沿拉萨城往西,在318国道上行驶约35公里,就来到了位于拉萨河下游北岸的曲水县南木乡江村。这座小山村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显得格外迷人。初秋的微风吹拂着青翠的旱柳、修长的香花槐,好像在诉说着绿色的希望。一排排藏式民居,犹如一幅幅舒展开来的美丽画卷,绿树掩映着一户户人家。江村文化室里,窗明几净,设施齐全。

  如今,村民推窗见绿,村舍处处旧貌换新颜。这些都得益于曲水县近年来实施的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工程。每年全民植树造林时,江村会组织村民、干部职工对树木进行灌溉,对已经落户的树木,则由农户定期进行后期养护。

  记者走进村民琼巴珠的农家小院看到,院子里有新洗好正在晾晒的卡垫,桌上有刚切的西瓜……“以前我们这里每逢下雨天,道路泥泞,村里人出不去,村外人进不来,村里家家户户养的猪、牛、羊到处乱跑,村里禽畜粪便多、苍蝇多、垃圾多,大家住的都是平房。你看看现在,我家住的是两层小楼,大门口就是平坦的院子,轿车可以开进自家院子,人畜分开居住,水、电、卫星电视、电话等样样齐全,我家网购的快递每月都有好几个。”琼巴珠自豪地说道。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在江村实行的安居“整体配套提升”工程,使全村近300户村民都享受到了安居政策,村民的土房变成了现在的石木房、砖房,垃圾装进了垃圾箱,生活污水进了排水沟,卫生条件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了。

  如今,村民奔上致富路的心气也更足了。欧珠就是率先迈出第一步的致富带头人,他将致富的眼光放在旅游上。“前年,我联合了十几名村民一起筹钱,成立了一家旅游服务合作社,去年我们每家都拿到了不少分红。今年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们江村离拉萨近,又靠着拉萨河,有林地、水塘、荒滩,这里林木茂盛、山清水秀,风景特别好。我想着以后争取大家一起建一个度假园,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拉萨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来我们这里过林卡、垂钓、用餐。不过,这还只是我的初步想法。”欧珠说完,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村民丹真今年26岁,一家人都在务农,在村里的骐灵合作社成立后便加入了进来,负责种植、收割、灌溉,一天有着130元的收入。他告诉记者:“以前只是务农,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已有闲工夫就去合作社打工,一个月就有将近4000块钱的收入呢。”

  漫步在江村,让人心生愉悦的不仅是美丽的村容村貌,更有扑面而来的乡村文明之风。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讲四爱”等文化墙。如今,江村以“党建+美丽乡村创建”为主题,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融入到建设中,紧紧围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群众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使得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村风民风淳朴,村容村貌喜焕新颜。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到村里的广场散步、拉家常、跳锅庄,已不是江村的个别村民,而已经形成了一种时髦。

  这,只是曲水县建设生态文明村出现的诸多喜人气象中一个缩影。近年来曲水县遵循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原则,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运作,推广科学规划管理、绿色种植技术、生态科学养殖技术、并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网络有机结合,逐步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积极为农牧民搭建增收平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百姓热词,它的实际成果也已浸润于日常,融入到了百姓生活之中,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已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借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和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曲水县也正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乡村的样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