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粮丰牛肥生态美——西藏农牧学院助力高原生态保护和农牧业发展

2019-05-23 张猛 王珊 西藏日报

  在美丽的林芝,尼洋河蜿蜒起伏。西藏农牧学院作为尼洋河旁边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推动西藏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近年来,西藏农牧学院紧紧围绕“高原生态、高原农业”两条主线,聚焦“种好一片地、养肥一头牛、种活一棵树”三大方面,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上的重点突破、推进西藏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生态安全监测信息化水平“三个支撑”,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新的力量。

  “种好一片地”助力丰收

  2017年12月底,西藏农牧学院与山南市委、市政府及市农牧局达成共同打造隆子黑青稞产业的共识。

  2018年3月,以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农业协同创新方向为技术支撑,确定山南隆子县黑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该项目成功研发出高原黑青稞新型栽培模式、黑青稞栽培专用的新型农业机械以及新型土壤调理剂、肥料和新技术,该集成技术同当地群众常规种植方法相比,黑青稞田间出苗率提高到95%以上,倒伏率控制在10%以下,单产由不足200kg/亩提高到300kg/亩,每亩净增产100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持了山南市黑青稞产业的发展。

  围绕“种好一片田”,学校着力从师资队伍、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作物学学科建设,作物学学科于2018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性评估。同时,当地群众全程参与到项目实施,提高了群众的科技种田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养肥一头牛”提高产业化

  该学院还积极响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牦牛、藏香猪产业的政策,聚焦养殖业,为“养肥一头牛”,搭建“草畜病”平台,组织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西藏农牧学院先后组织专家在那曲班戈县种植“冬圈夏草”10亩,恢复沙化草地50余亩;初步筛选出适合班戈县“冬圈夏草”种植的3个牧草品种,平均亩产鲜草分别为2921公斤、2068公斤和1987公斤,为班戈县开发地理标志的高原绿色畜产品及绿色产业带地理标志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班戈县开展了牦牛数量统计及犊牛打耳标、系谱登记及档案完善的工作,制定了牦牛选种组群和补饲方案;学校还对当地30余名乡村兽医以及相关人员进行包括牦牛普通病的诊治、常见病的发病特征和用药、常发传染病的区别诊治等兽医知识进行培训。

  “种活一棵树”美化环境

  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定位研究,不断丰富我国高海拔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数据;结合高原逆环境生长,在高寒植物种群生存机制、植物区系调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以及针对西藏农田、矿区、草地、河谷、湿地等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进展,提升了生态监控网络“信息化”水平。

  2018年,西藏农牧学院严格按照科技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野外观测规范和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规范,开展了野外数据长期观测与汇交,获得两套自动气象站数据,两套树干液流数据等;林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顺利完成2018年冬春季、秋冬季防控工作。

  生态监测方面,西藏农牧学院有原环保部全区环境生态监测站3个,并着力建设了西藏生态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围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开展相关评价研究,提供相关修复技术,最终目标就是在全区各地市布置监测站,实现在实验室内可跟踪各地市的生态变化。

  砥砺前行心,锐意改革路。新时代,新使命,西藏农牧学院将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立足西藏高原农牧业现状,推动科技应用,服务三农,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