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试读孙克弘《长林石几图》

2018-01-22 刘珊珊 黄晓 光明网-《光明日报》

【美术经典】

手卷、挂轴和册页是古代描绘园林的三种主要绘画形式,各具特色。其中手卷与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体验方式相合,逐渐展开的画卷将观者带入图中,沿着行进路线依次描绘的各处景致,恰似游园时次第发现的不同园景。孙克弘《长林石几图》便是一幅经典的园林手卷,从中可看到画家如何运用精巧的构思,将丰富的园景成功安排进连续的画卷中,既引人入胜,又耐人深思。

长林石几图(中国画) 孙克弘

长林石几图(中国画⋅局部) 孙克弘

长林:步移景异

《长林石几图》出自明代松江派领衔画家孙克弘之手,高31厘米,长达2.5米,描绘了吕炯位于浙江崇德的友芳园。孙克弘官至汉阳太守,是具有官宦身份的文人画家;吕炯是倾慕风雅的地方豪富,松江派创始人宋旭长期寓居吕家,此图便是由宋旭出面,邀请孙克弘创作;另一位松江派大师莫是龙为吕炯撰写了《长林亭记》。园林绘画本是吴门画派的专长,《长林石几图》则可视为松江画派的典范。

孙克弘此图构思巧妙。开卷是上下通贯的山峦,撑满了整幅画面,随着手卷展开,山峦沿着对角线下降,轮廓起伏有致,后面依次露出远山、城墙、高树,最终引至围绕着篱墙的园门口。山峦之间辟出蜿蜒的道路,路上有一名抱琴的童子,他的主人走在前边,已被山丘遮挡,这一主一仆同样也把观者引向园门口。而整片山峦,则为园林提供了天然的庇护。穿过篱墙上的拱门便进入园中,有茅亭、白鹤、水池和怪石,最引人注目的是上部高大的竹林,郁郁葱葱,几乎占到画面的一半。这片竹林就是所谓的“长林”,左右延展,向右连接到山峦下,向左一直绵延至卷尾。随着手卷展开而呈现的各处景致,通过这片竹林绾结在统一的风格下。

“长林”将画面连为一体,居中的河流则将园林分成两区。右侧是外园,除了上部的竹林,主景是位于中央的长方形水池,池岸驳筑整齐,围着简约的栏杆。近景有一排品类各异、姿态奇特的山石,掩映在蕉叶、桂树间,与对岸悠闲踱步的白鹤相映成趣。

中国造园风格在晚明发生过一次重大变革,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曲折的池岸、可供登临的假山;图中的友芳园营造于变革之前,驳筑齐整的方池、成行排列的山石,都反映了当年的时尚,今天看来饶具古意。《长林石几图》保留了这种风格盛期的动人风貌,同时也提醒着观者,园林恰如女性的衣妆,常随时尚的变化而演替。

石几:环环相生

河流左侧是内园。分隔内外两园的除了上下纵贯的河流,还有右侧的篱墙和左侧的土山,层层掩住两边的景致;而联系两园的,只有一道窄窄的石桥,以及左岸将柔枝垂向对岸的柳树。穿过石桥,绕过假山,便来到内园的核心区域,这里有内园的主景——石几亭。园主坐在亭中,倚靠着栏杆,悠闲地观看僮仆给盆景浇水。亭内完全被一张石桌占据,上面摆设着古玩、砚台和书籍。这张石桌就是所谓的“石几”。

吕炯一再感慨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中国传统造园的精髓。事先不做刻板的规划,而是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积极因应变化以打开新的局面。吕炯的由竹而几、由几而亭,便是“环环相生”思想在造园领域具体而微的表现。人的意志与外界的境遇互相启发,迭为因果,展开充分的互动,这种思维方式和实践过程,是中国园林及其绘画通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境界的关键。

从石几亭出来,向左穿过竹林,又有一道园门。此门设在围墙中央,覆有屋顶,较卷首的篱门更为正式,应是园林的正门。门外也有连绵的山峦和一主一仆。按照手卷的惯例,他们本该游园已毕,尽兴而归;但饶有趣味的是,这一主一仆也在往园中行进,似乎打算带观者从左向右再游览一番。手卷在眼前完全打开,观者至此方始恍然大悟:以中央纵贯的河流为轴,卷首与卷尾的山峦、道路、人物、园门相互对应,环绕着中部的园林;园中右侧开凿的水池和左侧高起的敞亭,恰为一阴一阳,相互对仗;这些彼此关联的要素,都统一在上方横贯全卷的竹林下。卷尾走向园林的主仆则提示我们,古人循环往复的观画习惯,无论这幅手卷,还是卷中的园林,都值得一再观看,反复品赏。

   (作者:刘珊珊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黄晓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