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读书

《乡愁的文化表达》

2018-01-15 北京日报

《乡愁的文化表达》,邹广文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真正的哲学,应当用思想把握时代、以时代引领未来。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的著作《乡愁的文化表达》,力图通过文化哲学的视角,去把握社会文化特质,追溯时代文化精神,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自觉做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研究。

破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之谜”,是《乡愁的文化表达》的核心价值关怀。作者从文化哲学视角出发,立足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进入现代文明的转折点,通过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等维度,透视了时代诸多文化现象背后的逻辑,回应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现代性问题,并为“文化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深层的哲学路径和实践方向,展现了中国学者的思想勇气和思想担当。以“乡愁”作为文化隐喻,来求解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谜,这是《乡愁的文化表达》一书的主旨。何谓“乡愁”?在本书序言中,作者这样写道:“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那么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所指的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很明显“乡愁”除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家乡、故里的怀念,更多的是指当代中国人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实践张力中的价值认同与精神还乡。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在遭遇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矛盾冲突之后,对前现代社会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眷恋与回归。由此,在邹广文教授那里,“乡愁”便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乡愁”是民族精神在当代语境下特有的文化呈现;另一方面,“乡愁”是把握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反思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逻辑切入点。

文化哲学的理论视野,是本书回溯、审视并超越当代中国“乡愁文化”的深层逻辑框架。邹广文教授是国内从哲学角度研究文化问题的著名专家,根据他在“后记”中的描述,《乡愁的文化表达》所记录的是他本人近十年来不同阶段对文化问题的思考成果,所以不同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似乎隐晦,但其实这恰恰是作者文化哲学分析路径一以贯之的深刻体现。卡西尔认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人的符号所创造出的则是文化世界,而这种文化世界,恰恰是人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自然的表达方式。这即是说,无论是个人,抑或是社会群体,面临的都是一种二重性存在境遇:一方面,生存于自然界,受到自然必然性的制约,成为一种有限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又生存于文化世界,有着特有的文化价值认同与理想信念追求,并向着一种无限的存在迈进。因此,人既不可能沦为动物而仅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也更不能上升为神而达到纯精神的体验。所以,人应该也必须在这种“形下”与“形上”的张力中,实现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平衡。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社会才能平稳地运行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乡愁的文化表达》的深层价值诉求。

在文化互动的统一关系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进步,是《乡愁的文化表达》所展示的世界历史视野。在本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接纳中国。当代中国的文化创新必然是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与之形成鲜明思想对比的是,黑格尔曾认为,人类社会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世界精神将从东方转向西方。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开始到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革,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已然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世界舞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文化正在重新彰显出其生命力与凝聚力。中国的发展日益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所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使得“现代性”问题不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时代大课题。如邹广文教授在书中表达的那样,中国应该以文化的自信、包容与开放为精神前提和思想基础,借鉴世界的经验,并让中国经验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可以说,作为一部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著作,本书论述的逻辑是有终点的,但表达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关注的现象是有限的,但关注的问题却是超越的;它既是这个民族、这个世界时代特色的文化凝练,也是这个民族、这个世界时代精神的文化宣言。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